老衲深居湖上山,松扉斜掩磬声寒。
袈裟对客妨秋定,蔬笋开厨破晚餐。
未愧逡巡留偈子,自缘疏野恋蒲团。
归来烟月篇章富,乞与幽人得细看。

【注释】

资庆寺:资福寺。资福寺在今江苏常州市北郊。《宋史·张洎传》载:北宋仁宗时期,张洎任知常州。因“嗜酒好佛”,遂将资福寺改为“清隐院”。后苏轼又改回“资福寺”。

逡巡(qún xún):徘徊、迟疑。

蒲团:佛教和尚坐禅用的草垫子。苏轼曾自作《和陶诗二十首》,其中一首有:“我亦无家别,随缘寄住僧。”可见苏轼也曾住过寺院。

【译文】

老衲深居湖上山,松扉斜掩磬声寒。

袈裟对客妨秋定,蔬笋开厨破晚餐。

未愧逡巡留偈子,自缘疏野恋蒲团。

归来烟月篇章富,乞与幽人得细看。

【赏析】

此诗是宋代著名文学家苏东坡晚年的作品。苏轼一生坎坷,屡遭贬谪,但他却始终保持乐观旷达的胸怀。这首《游资庆寺》,便是他在退居惠州时所作。

开头两句写资福寺的环境和自己的心境。“老衲深居”点明自己身份,“湖上山”“松扉斜掩”描绘出一幅清幽的画面,“磬声寒”则渲染了寺庙的宁静,“寒”字写出了秋天的气息。诗人以淡墨勾勒出了一幅宁静而清幽的图画,为下面的内容做铺垫。

第三句写僧人的生活状态。僧人的生活简朴,不拘于世俗,过着清心寡欲的生活。

第四句写自己的心境。面对僧人的生活方式,诗人感慨不已,觉得自己应该像他一样,过着简单而又充实的生活,而不是沉溺于世俗之中。

第五句进一步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僧人虽然生活简单,但并不妨碍他们完成自己的修行。诗人认为,僧人之所以能够安心修行,是因为他们已经超脱于尘世之外,不受世俗的影响。这种超然物外的态度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第六句进一步强调了僧人的生活方式。僧人的生活虽然简单,但并不意味着他们就没有情趣。相反,他们通过品尝蔬菜来品味生活的滋味。这种生活态度让我们明白,无论我们的生活多么丰富多彩,我们都应该保持一颗平静的心,不要被世俗所迷惑,而是要追求内心的平和。

第七句写自己对僧人的敬仰之情。苏轼曾写过许多赞美僧人的诗句,他认为僧人的生活是一种高尚的生活状态。因此,他对资福寺的僧人们充满了敬意。

第八句再次强调了诗人对僧人的敬仰之情。他希望通过这首诗表达自己对资福寺僧人们的敬意。最后一句则表达了他对读者的期望。他希望读者能够细细品味这首诗中蕴含的情感,并从中汲取智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