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尺藤床一亩宫,青山何处不相容。
大官底用三升酒,长乐愁闻五夜钟。
笠泽风烟荒橘柚,横塘秋色老芙蓉。
几时归去楞伽寺,常伴林僧看古松。
病中怀吴中诸寺七首 其一 治平寺寄听松
文徵明(1470年11月28日—1559年3月28日),原名壁(或作璧),字徵明。明代著名画家、书法家,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江南四才子”。文徵明不仅在绘画领域成就卓著,其书法亦为后世所敬仰。
《七尺藤床一亩宫,青山何处不相容》表达了作者在病中的孤寂心境与对自然美景的向往之情。文徵明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出自己身处幽静的环境中,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愿景。”青山何处不相容”这句话透露出一种与自然共存的哲学思考,展现了文人对于山水之间关系的理解,以及内心世界的平和与宁静。
《大官底用三升酒,长乐愁闻五夜钟》则反映了文徵明对官场生活的感慨。诗中提到“大官”,意味着文徵明可能曾身居高位,而“三升酒”则暗示着他在官场上的孤独与无奈,以及夜晚听到长乐钟声的忧愁情绪。这种对比增强了作品的情感深度,使人感受到文徵明内心的复杂情感。
《笠泽风烟荒橘柚,横塘秋色老芙蓉》中的“笠泽”和“横塘”均为吴地地名,分别指今江苏苏州附近的湖泊与河流。诗中描述这两个地方在秋风中的景象,以及秋天芙蓉花的凋零,映射出了文徵明对季节变换的敏感与感悟。
《几时归去楞伽寺,常伴林僧看古松》表达了作者对禅宗寺院的向往以及对修行生活的向往。“楞伽寺”是佛教禅宗寺庙之一,位于今天的中国浙江省宁波市。诗中表达了作者想要摆脱尘世纷扰,寻找心灵归宿的愿望。“常伴林僧看古松”更是一种超脱世俗,寻求精神寄托的生活态度。
赏析:
这首诗不仅是对自然风光的赞美,更是对人生境遇的深刻反思。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反映出作者对官场生活的感受,以及对精神追求的渴望。整首诗以自然为背景,以情感为主线,巧妙地将现实与理想、个人情感与社会环境交织在一起,展现了文徵明丰富的内心世界及其独特的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