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上层楼势欲飞,凭栏一眺万峰微。
高秋鹘击云间下,薄暮渔歌浦口归。
千古风流惟旧迹,百年节候几清晖。
祇因共尽登临兴,醉插黄花弄舞衣。
【注释】
九日:指重阳节。杜牧之:即杜牧,唐代诗人。壁墩:在今江苏苏州附近。
“城上”两句:言登上楼台,放眼望去,群山起伏,犹如城上的层楼欲飞;极言其高。
“高秋”三句:写秋天的景色。鹘(hú):一种猛禽,似鹰而大。击:搏击。云间:天空。薄暮:傍晚。浦口:水边。渔歌:渔夫唱着的歌。
“千古”四句:言登临此楼,凭栏远眺,但见千古风流的遗迹,百年不变的节令景象,令人感慨万分。
“祇(zhī)因”三句:言因为与友人共尽登临之乐,所以醉了还要插上黄花,跳起舞来。只:只是、仅仅。
【赏析】
此诗为和杜牧之作。杜牧《九日齐山上作》诗有“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又《九日齐山登高》中有“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可见杜牧对登高之兴是很有兴趣的。而王禹偁则不然,他虽然也喜欢登高远望,但更多的是感怀身世,抒发悲慨,因此他的登高之作,往往写得较为低沉抑郁。这首诗也是如此。诗的前四句是说登上高高的城楼,凭栏远眺,只见眼前层峦迭嶂,如城上层楼,直欲冲天而去;而那天际流云,时隐时现,又像一群野鹘(鸷鸟名,形似鹰而较大)在空中盘旋搏击。这四句都是描写登高时所见之景,其中第二句中的“势欲飞”三字,用得很有力度,把景物写得更为生动形象。接着第三句是写登高时的感受,“下”字用得很传神,既写出了云间鹘飞的动态,也写出了人随云而动的轻松之感。最后两句是议论抒情,指出自古以来人们登高远望的目的是为了凭吊先人的功业和遗迹,以及领略自然景色的美好。但作者认为,无论是凭吊还是览胜,都是过眼烟云,转眼即逝,因此只有与朋友同享登高之乐才是人生最大的幸福。末二句中,“惟旧迹”、“几清晖”等语,都流露出作者对世事沧桑的感叹。全诗以咏史抒怀为主,前四句写景,后二句抒情议论,情与景结合得比较紧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