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公亭榭枕城闉,水竹参差映四邻。
云入山楼栖画壁,草平矶石驻游鳞。
芙蓉欲赠无裳客,岩桂初招未隐人。
偏是秋风不归去,黄花闲杀白纶巾。

吉州黄氏园亭,石林、水竹、荷沼、鱼陂互相映带,可惜已经废圮了。兵乱阻断了去路,心情烦闷,放眼望去是荒凉的野草。叹息声成句。

黄公亭榭枕城闉,水竹参差映四邻。

黄公亭靠近城市,亭前有曲折蜿蜒的水竹,参差错落,掩映着四周的景象。

云入山楼栖画壁,草平矶石驻游鳞。

天空中的云气飘进了山楼,栖息在画壁之上;草地上的草平如小岛,停泊着游鱼的鳞片。

芙蓉欲赠无裳客,岩桂初招未隐人。

荷花欲赠给没有衣裳的人,山中桂花刚刚招来还没有隐居的人。

偏是秋风不归去,黄花闲杀白纶巾。

偏偏秋天的风吹不到那里,这盛开的黄花白白地把帽子扎得严严实实。

赏析:

此诗为《全宋诗》第二百七十一卷所录,作者不详。从诗题看,这是一首七绝。

首联写黄公亭的周围环境。“黄公亭”,据王勃《滕王阁序》:“属予作文以记之,都督阎公重荣乃大兴士木,岁时登览,各赋诗以纪其胜。”可知是唐时滕王阁所在地,故名“黄公”。而滕王阁在今江西南昌市赣江东岸的百花洲上,距吉安城约20公里。黄公亭在城内,所以诗人用“枕”字来形容。由于它靠近城中心,因而周围的环境十分优美。“水竹参差映四邻”,写的就是这一带的环境特点。“四邻”指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水竹”则是说近旁有清流和翠竹。这里用“水竹参差”来形容环境的清幽,与前面提到的“白云飞鸟”相呼应,更显出环境的优美。

颔联紧承前一句,进一步写景。“云入”两句,写“水竹”之美。“云”,“云彩”,即天上的流云,古人以为天上的神仙会驾祥云而来游玩。“山楼”,是指黄公亭的山形建筑。“画壁”,是古代壁画的一种,是用彩色绘制的,所以叫“画壁”。“草平矶石”一句,写“水竹”之中的景物。矶石,是指河滩上的石块,水流冲刷成的岩石,形状像小岛。“游鳞”,是指游动的鱼儿。“芙蓉”、“岩桂”两句都是用典。《太平御览》卷三六五引《神异经》说:“南方有芙蓉林,林中有芙蓉树,开红白二色花。”《楚辞·九辩》说:“被薜荔兮带女萝,既含睇兮又宜笑。”王逸注:“薜荔香叶也。女萝生石上。”可见芙蓉、岩桂都是一种香草。它们虽然生长在水边,却不会随风而去,反而在清风中散发出迷人的香气,吸引着人们前来欣赏。这两句也是用典,借“芙蓉欲赠”和“岩桂初招”来比喻自己的处境。“未隐人”,指尚未出仕的人。“未隐人”在这里指的是一些有才学而不遇的人。

颈联紧承上联写景物,但境界却大不相同。如果说前面的两句是描写黄公亭周围的环境,那么这两联则是写这种环境中的风物人情。“偏是秋风”两句,用笔由远及近。“秋风”二字,写出了秋日的天气,使人感到凉意袭人。而“不归去”则写出了秋天的风是不会离开它的家乡的;而那金黄色的落叶却要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闲杀”,是说这些落叶把人的帽子给弄脏了。“白纶巾”,是指白色的头巾,古人常把它用来遮阳。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只有菊花还不肯离开它的故乡,把头上的白纶巾都染上了金黄色的叶子。

尾联写自己的感情。“叹”字总摄全篇,抒发了自己的感慨。“白纶巾”一句是说自己的心情也同那些被黄色落叶玷污的白纶巾一样。

这首诗写得情景交融,含蓄蕴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