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立名教,朋友居人伦。
异体相谋合,惟德可为邻。
何如便佞子,婉娈来相亲。
昔为金与兰,中道若参辰。
投以明月珠,按剑反见嗔。
对面隔山岳,欲达路无因。
数疏既有戒,昌言迹非真。
惟应管鲍交,此道恒自信。

诗句解析:

  1. 感秋 其十八 - 题目或诗篇的标题,“感秋”暗示了秋天的景象和感受。
  2. 圣人立名教 - 指古代圣人建立的教育制度或道德规范。
  3. 朋友居人伦 - 朋友在人的伦理关系中扮演重要角色。
  4. 异体相谋合 - 不同背景的人互相合作。
  5. 惟德可为邻 - 只有德行才能成为邻里之间的相处准则。
  6. 何如便佞子 - 如何面对那些善于迎合奉承的人?
  7. 婉娈来相亲 - 温柔顺从的人更容易亲近。
  8. 昔为金与兰 - 过去像金子和兰花一样珍贵。
  9. 中道若参辰 - 中间的道路像参宿和心宿一样错乱。
  10. 投以明月珠 - 比喻将珍贵的礼物给予别人。
  11. 按剑反见嗔(chēn) - 持剑而怒的样子。
  12. 对面隔山岳 - 形容距离遥远难以相见。
  13. 欲达路无因 - 想要到达的目的无法实现。
  14. 数疏既有戒 - 多次上书也有警告。
  15. 昌言迹非真 - 言辞虽然华丽,但未必真实可信。
  16. 惟应管鲍交 - 应该效仿管仲和鲍叔牙的关系。

译文:

圣人建立的道德体系,朋友在人伦关系中的地位;
不同背景的人相互合作,唯有德行可以作为交往的基础。
那些善于阿谀奉承的人,温柔顺从的人更容易亲近;
过去像金子和兰花一样珍贵,但是中间的道路却像参宿和心宿一样错乱。
将珍贵的礼物给予别人,却因为持剑而怒的样子显得更加愤怒;
想要达到目的但却因为距离太远而无法成功;
多次上书也有警告,言辞虽然华丽,但未必真实可信;
应该效仿管仲和鲍叔牙的关系,这是长久而坚固的友谊。

赏析:

这首诗是一篇关于人际关系和道德选择的议论文,通过对比和对照的方式,展现了人性中的善与恶、真诚与虚伪、和谐与冲突。诗人通过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观察,提出了对道德和人际交往的深刻见解。同时,诗歌也传达了一种对真挚友情的珍视和向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