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川收晚霁,暝色上高台。
共是吟秋客,还同看月来。
衣冠林薮逸,词赋柏梁才。
山鬼惊联句,沙禽避洗杯。
河低全拂树,露重稍滋苔。
海上鲛人出,云中桂子开。
乐游良夜剧,高兴昔人谐。
归去金溪上,看云首重回。
【注释】
- 同:与。黄贡士,指诗人的朋友或同僚。
- 清泠台:在今陕西长安西南,是唐代名胜之一。
- 暝色:傍晚时分的天色。
- 吟秋客:指秋天赏月的人。
- 衣冠林薮逸:意指高士隐逸山林。衣冠,原指古代士大夫所戴的帽子;林薮,指山林。
- 词赋柏梁才:即“柏梁体”,一种诗歌体裁。柏梁体诗多咏古颂今,辞藻华丽,对仗工整,音韵铿锵。《文选·潘岳<河阳县作>》中有《柏梁诗》三首。
- 山鬼:传说中的山林之神。
- 沙禽避洗杯:意指水鸟因害怕而远离水面。
- 河低全拂树:河水低垂,几乎要淹没树木。
- 露重稍滋苔:意思是说,因为天降大雨,地面积水很多,所以地上的苔藓都长出来了。
- 海上鲛人出:鲛人的传说中居住在海洋深处,能变成龙。
- 云中桂子开:传说云中住着神仙桂英,她每年中秋日会将桂子撒下人间。
- 乐游良夜剧:欢乐的夜晚格外热闹。
- 高兴昔人谐:高兴得象古人一样欢欣愉快。
- 归去金溪上,看云首重回:意为我将要回到故乡金溪县去,并且看到云彩像人头一般地从天上飘落下来。
【赏析】
这首诗是唐宪宗元和五年(公元810年)诗人与友人同登长安城郊清凉寺的清泠台观赏明月时所作。诗中描写了诗人与朋友同赏皎洁的月光,以及欣赏美景时的情趣。诗人以优美的语言,生动的比喻,丰富的想象,把景物写得栩栩如生。全诗结构紧凑,层次分明,意境清新明丽,风格清新俊雅,富有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