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根昔日向东篱,种近羲之洗砚池。
几度偶浇池上水,花开朵朵墨淋漓。
【注释】
墨菊:指菊花颜色深黑或黑色的。
分根:即分枝,把主干分开。
东篱:东面的篱笆。
羲之洗砚池:《晋书.王徽之传》载,晋朝书法家王羲之曾用木制砚台在宣纸作画,后被王献之盗走,王羲之得知后,不生气,反而说:“献之得佳种遗我,何如并诸儿?”意思是献之将最好的木制砚台送给他,比把儿子给他更好。后来人们就称好的东西为“宝”,把偷东西的人称为“贼”了。
【赏析】
这首诗的作者不详,但从诗中可以感受到诗人对菊花的喜爱之情。诗人通过描绘菊花的生长环境、生长过程以及与王献之的关系,表达了对菊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同时,通过对菊花与王献之的关系的描述,也反映了诗人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态度。
首句中的“分根”一词,既指菊花的分枝,又暗示了诗人与菊花之间的亲密关系。诗人选择在东篱下种菊,可能是因为东篱象征着高远、清雅的意境,而菊花则以其独特的姿态和气质与这样的意境相契合。
第二句中的“种近羲之洗砚池”,则是诗人对菊花生长环境的精心选择。王献之是历史上有名的书法大家,他的洗砚池因为王羲之的传说而闻名于世。因此,选择在王献之的洗砚池旁种菊,既是为了欣赏菊花的美丽,也是为了纪念历史上的伟大人物。
第三句中的“几度偶浇池上水”,则是诗人与菊花之间亲密关系的体现。诗人经常给池上的水浇灌,以此来滋养菊花,使其茁壮成长。这种细心呵护的行为,不仅体现了诗人对菊花的喜爱,也反映了他对生命的尊重和珍视。
最后一句“花开朵朵墨淋漓”,则是对菊花之美的赞美。菊花虽然颜色深沉,但依然保持着优雅的姿态和清新的气息。诗人将盛开的菊花比作墨色淋漓的书法作品,既赞美了菊花的美丽,也展现了诗人的艺术才华和审美情趣。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生动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对菊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同时,通过对菊花与历史人物、自然景观的关系的描述,也反映了诗人对历史的理解和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