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天下福,问不愧科名,是何人者。
绝大文章,不难力追风雅。
春秋宣圣笔,明大义、当支大厦。
君不见,劲草惊风,生金愁冶。
偏安且正统,奈鸟啄延秋,鬼忘曹社。
卷土江东,未见八千喑哑,山河等飘絮,听七尺、浮沉浪打。
胪唱晓,曾占鳌头,骑鲸去也。

诗句翻译与注释:

  1. 状元天下福,问不愧科名,是何人者。
  • 译文: 状元之位,乃是天下最荣耀的福分,问世间谁能够承受得住这样的荣誉?
  • 注释: “状元”是指科举考试中取得第一名的考生。“天下福”表示极高的荣誉。“科名”指的是考取功名,即通过科举考试获得进士称号。“问不愧科名”,即询问自己是否配得上这样的荣誉。
  1. 绝大文章,不难力追风雅。
  • 译文: 伟大的文章无需刻意追求,自然会达到文采飞扬、典雅高深的境地。
  • 注释: “绝大文章”意指极其宏大的文章或作品。“力追风雅”表示努力追求高雅的文艺风格。“风雅”在古代文学中常用来形容文学作品的文采和格调。
  1. 春秋宣圣笔,明大义、当支大厦。
  • 译文: 孔子的《春秋》是阐述道理、弘扬正义的重要著作,它支撑起了古代社会的道德和法律大厦。
  • 注释: “春秋”指的是古代的一部编年体史书,主要记载了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宣圣”指的是孔子,尊称其为“圣人”。《春秋》被认为是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明大义”意指阐明大道理,“当支大厦”则意味着能够支撑起整个国家的道德和法律体系。
  1. 君不见,劲草惊风,生金愁冶。
  • 译文: 可曾见那劲草在狂风中摇曳,仿佛在担忧金子被冶炼而失去了本来的光泽。
  • 注释: “君不见”意为“你不曾见过”。这句话是作者用来引起读者注意,并表达某种观点。“劲草”指的是坚韧不拔的草,这里比喻有志之士。“惊风”表示遇到困难或挑战。“生金愁冶”意指金子在冶炼时失去光泽,比喻有才之人在困境中忧虑自己的才华不被赏识。
  1. 偏安且正统,奈鸟啄延秋,鬼忘曹社。
  • 译文: 即使是偏安一隅也不失为正统,可惜鸟儿啄食秋天的叶子,鬼魂都忘记了曹魏和蜀汉的仇恨。
  • 注释: “偏安”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战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但仍保持独立的状态。“正统”在这里指的是正统的思想或政治理念。“鸟啄延秋”是一个典故,出自《左传》,原意是说鸟儿在秋天啄食食物,引申为岁月流逝,时光易逝。“鬼忘曹社”中的“曹社”指的是历史上的曹操和孙权之间的矛盾,这里的“鬼”暗指那些曾经争斗的人。
  1. 卷土江东,未见八千喑哑,山河等飘絮,听七尺、浮沉浪打。
  • 译文: 重整旗鼓再次出征江东,但尚未见到八万人哑口无言的景象,山河如同飘零的柳絮,任由波浪拍打。
  • 注释: “卷土”指的是重新集结力量,准备再战。“江东”指的是长江下游的江南地区,这里特指吴国或东吴地区。“八千喑哑”形容军队士气低落,无人响应号令。“山河等飘絮”用柳絮比喻国家的动荡不安,“七尺、浮沉浪打”则用来形容国家的兴衰不定,像海浪一样起伏不定。
  1. 胪唱晓,曾占鳌头,骑鲸去也。
  • 译文: 清晨朝堂上宣布状元的消息,曾独占鳌头,如今乘着鲸鱼离去。
  • 注释: “胪唱晓”是指在早晨朝堂上宣布新科状元的名字。“鳌头”指的是科举考试中的最高荣誉,即状元。“鲸去”则形象地描绘了状元离开朝廷的情景,寓意着辞官归隐。

赏析: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丰富的历史典故,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和个人前途的思考。诗中通过对状元的赞美和对未来的展望,反映出诗人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厚感情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期许。同时,诗中也透露出一种对现实不满的情绪,以及对个人命运的关注。整首诗语言简练而富有内涵,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对未来的展望,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思想和广阔的视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