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露浮青,草烟凝碧。
月明一片伤心色。
无端花影落西墙,看看移伴回廊寂。
往事堪嗟,闲愁重觅。
阑珊竹纸行行墨。
子规枝上自声声,可怜尽被风吹入。
【解析】
此诗为“元夕感怀”之作,写月下花影、竹纸行行墨迹、子规声声,抒发了作者对往昔往事的追忆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叶露浮青,草烟凝碧”,写月下花影。
“月明一片伤心色”,写月光下的伤感之情。
“无端花影落西墙,看看移伴回廊寂”,写花影在墙上摇曳,又移入回廊。
“往事堪嗟,闲愁重觅”,写往事让人伤悲,旧愁又生新愁。
“阑珊竹纸行行墨”,写竹纸上密密麻麻的文字。
“子规枝上自声声,可怜尽被风吹入”,写杜鹃鸟声声啼叫,可怜的是它们都被风声吹得四处飘散。
【答案】
译文:
叶上的露水泛出青色,草丛中的烟雾凝聚成绿色。月光下一片伤心的颜色。无缘无故的花影落在西墙上,看看就移到回廊中空寂。
往事使人悲伤,无聊时愁绪又找上门来。竹纸上密密匝匝都是字。子规鸟在枝头自己啼叫个不停,可怜它都已被风吹得四处飘散。
赏析:
本诗描写了月夜下景物和声音的变化,表达了诗人对往日岁月的怀念。首句“叶露浮青”“草烟凝碧”,点明时间是夜晚,月华如洗。月下花影,自然成了一幅清幽淡雅的画面。而花影的移动,又是如此地悄无声息,仿佛是有意无意。这一句看似写景,实则寓情于景。“月明一片伤心色”,写月光之下满含哀伤之色。这一句也看似写月,实则写人。月光本是无情物,却能照见人的伤心,可见人之伤心与月光之皎洁一样,都是无法改变的客观存在。
接下来的几句,则从视觉、听觉两个角度描绘了月夜的寂静。“无端花影落西墙,看看移伴回廊寂。”花影无端落到西墙上,然后又慢慢移到回廊中空寂。这里既有视觉的直观感受,又有听觉的联想想象。花影的动态与回廊的静态,相互映衬,共同构成了一个宁静的夜晚。“往事堪嗟,闲愁重觅”,写往事令人悲伤,闲愁又重新出现。这里的往事,指代的是前文所写的花影,而闲愁则是指代的诗人心中的闲愁。两句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闲愁的出现,是因为对往事的思念;而往事的回忆,又是因为闲愁的产生。这种由过去引发现在的循环往复,使得诗歌的主题更加深刻。
最后四句则从声音的角度进一步渲染了夜晚的氛围。“阑珊竹纸行行墨”,竹纸上密密麻麻都是文字。这是诗人在月夜下的苦思。“子规枝上自声声”,子规鸟在枝头自己啼叫个不停,可怜它都已被风吹得四处飘散。这句既承接了前面“无端花影落西墙”一句,又为全诗增添了一种凄婉之感。“子规”是一种鸟,常在黄昏或月夜鸣叫。古人有折枝自恨之语,故有“子规啼破三更月”之说。“可怜尽被风吹入”一句,既写出了杜鹃鸟叫声的凄厉,又写出了诗人内心的凄凉。
整首诗通过写月夜下的景物和声音的变化,表达了诗人对往昔岁月的怀念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