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子嗟行役,他乡感别离。
一辞西掖路,三复北山诗。
日下花骢出,天边旅雁悲。
亦知复不远,明岁及瓜期。

【注释】

①八厓子:唐人李德裕之子,曾为中书舍人。②“一辞西掖路”句:指告别长安,离开朝廷,前往边地。西掖:宫名,即尚书省。④“三复北山诗”句:指反复吟诵《北山》这首诗。⑤日下花骢出:指日落时分,马儿从洛阳出发去长安。日下:日落。⑥天边旅雁悲:指在旅途中看到大雁,想到自己远在他乡,有感而悲。⑦亦知复不远:意思是说,这次离别不久后,我们还会相见的。复:又。

【译文】

你(指诗人)感叹远离家乡,到他乡来服役,感到别离的痛苦。

你告别朝廷的长安路,反复吟咏着北山的诗篇。

太阳下山时,你骑着花骢马离开了洛阳。

在天边,看到成群的雁飞过,我为你感到悲伤。

我知道不久以后我们还会相聚的。

【赏析】

《寄八厓子》是一首送别诗。此诗以送别为题,却写得十分含蓄蕴藉。全诗没有一句直接写送行,而是通过一系列富有情意的景物描写,表达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同时表现了作者的豪爽和旷达胸怀。

开头两句“吾子嗟行役,他乡感别离”,直点送别的主题,并把笔力集中在“嗟行役”“感别离”上。“吾子”一词,既表明了对方的身份,又表现了作者对朋友的亲切称呼,流露出浓厚的情谊。“行役”一词,既表明了自己此行的目的,又表现了作者对友人的关切之情。“他乡”,“别离”、“嗟”等词语的运用,充分表达了作者的离愁别绪。

第三句“一辞西掖路”,点明送别的地点——京城长安。“西掖”指中书省,唐代皇帝处理政务的地方,是朝政的核心地带,因而被喻为朝廷。这一句既点明了送别之地点,又暗示了与友人分别的时间、季节。“西掖路”与“北山诗”,两个词组的对称使用,既显示了语言的精炼,又突出了离别的主题。“一辞”一词,既表明了与友人诀别的时间,又表现了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厚谊。

第四句“三复北山诗”,点明送别的对象——友人。“北山”即指《北山移文》,这是一篇著名的文章,是李德裕为了斥责王叔文等人的乱政而写的一篇檄文。作者用这篇文章作为信札的内容,既表现了自己的高洁品格,又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三复”,指反复诵读。这一句既表明了与友人诀别的方式,又表现了作者对友情的重视。

第五句“日下花骢出”,点明送别的季节和时刻。这里既点明送别的时间是在“日下”,即日落之时,又表现了与友人分别的时刻是在傍晚时分。“花骢”指毛色如花的青色骏马,这一句既点明了送别的交通工具,又表现了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厚谊。

第六句“天边旅雁悲”,点明送别的地点和季节——天边。“天边”既表明了与友人分别的地理位置,又表现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旅雁”即候鸟,春天南飞,秋天北回。这一句既表现了与友人分别的季节,又表现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悲”字的运用,既表明了作者对友人的关心,又表现了作者对友人的不舍之情。

最后一句“亦知复不远,明岁及瓜期”,点明送别的结局——明年再会。“复”字既表明了与友人再次见面的时间,又表现了作者对友情的重视。“明年”既表明了与友人再次见面的时间,又表现了作者对友谊的重视。“及瓜期”既表明了与友人再次见面的时间,又表现了作者对友情的重视。“明岁”既表明了与友人再次见面的时间,又表现了作者对友情的重视。这一句既表明了与友人再会的时间,又表现了作者对友情的重视。

【评析】

此诗以送别为题,却写得十分含蓄蕴藉。首联二句直点送别的主题;次联二句点明送别的地点和时节;三四联写送别的情景,渲染气氛,烘托情绪;末联写送别的结局,言尽而意无穷。全诗没有一句直接写送行,而是通过一系列富有情意的景物描写,表达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同时表现了作者的豪爽和旷达胸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