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乱伊谁始,频年战未休。
风云随变态,淮水尚安流。
绿野弥荆棘,黄沙惨髑髅。
移舟暂临眺,掩涕不胜忧。
【赏析】
颍州废城,位于今河南许昌市。公元757年(唐玄宗天宝六年),安禄山在范阳称帝,国号燕。同年12月,安史叛军攻入洛阳,次年(乾元元年)正月,李光弼收复洛阳,又于二月收复东都。至五月,长安收复后,朝廷以郭子仪为河东、朔方等四镇节度使,与李光弼会师,合击安庆绪及史思明。于是,安史之乱基本平息,但叛乱余党仍在中原地区作祟。诗人当时在颖州治所临颍县任节度判官,目睹战乱后的残破景象,有感而写下了这首七绝。
“倡乱伊谁始?频年战未休。”首句点出叛乱的起因和经过。“倡乱伊谁始”即是谁首先倡乱,“伊谁”即疑问词,指何人,“始”是动词,表示开始的意思。“频年”即连年。“战”,指战争。“犹未休”指战事还没有停止。这两句写安史之乱的由来,说明这场混战不是一时兴起,也不是偶然发生的,而是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
“风云随变态,淮水尚安流。”次句承上启下,写风云变幻,时局动荡不安。“风云”指形势或政治局势,“变态”,这里指变化不定。“安流”指水流平稳。这两句的意思是:由于战乱不断,所以形势总是在变化中,虽然战乱不断,但淮河水依然平静如故,没有受到什么影响。这两句诗通过对比,把战乱的频繁和平定的希望写得更加突出。
“绿野弥荆棘,黄沙惨髑髅。”第三句写战后的荒凉景象。“绿野”指原野。“弥”,满也。“荆棘”指丛生的草木。这两句的意思是:战火过后,原野上长满了荆棘;黄沙弥漫,使人惨不忍睹。这两句通过描绘战后荒凉的景象,进一步烘托了战乱对人民生活的巨大破坏。
“移舟暂临眺,掩涕不胜忧。”第四句写诗人自己的处境。“移舟”是指船靠岸停泊,“临眺”是登高远望,“掩涕”是用袖子遮掩着流泪。这两句的意思是:船靠岸后,我登上高处眺望,不禁伤心落泪,因为看到战乱后的悲惨景象而感到忧伤悲痛。“不胜忧”即悲伤得无法忍受,形容心情极为沉痛。这两句话表现了诗人对战乱的深恶痛绝之情。
这首诗通过对战乱前后的不同情景的描写,深刻地揭示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表达了诗人对战乱的愤慨和对和平稳定的渴望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