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昔燕中归,为君作小景。
题诗见予怀,遂儗息驰骋。
兹行复何为,相对徒耿耿。
人生出处间,一往贵勇猛。
愧予怀两端,疾走以避影。
见君风尘色,使我意逾冷。
青山与白云,开卷发深省。
终当果此期,无为叹萍梗。
【注释】
吴门舟中:在吴地乘船。孟自白:即孟浩然。自谦字号为“浩然”。
小景:指写有山水小景的卷轴诗。
北上走笔见意:我正往北方走,走笔作答。见意:见到的意思。
为我题诗:给我题诗。予:我。
遂儗(yǐn)息驰(chí)骋(chěng):就想象自己驰骋奔驰。拟:设想。息:休息。驰骋:奔跑奔驰。
相对:互相面对。耿耿:忧心忡忡的样子。
出处:进退出处,指仕途的升沉得失。
一往:始终。贵:以……为可贵。
两端:指两种意见。
疾走:快步行走。避影:避开影子,比喻逃避现实生活。
风尘色:尘土飞扬的色彩。指旅途艰辛。
青山:青翠的山峦。白云:洁白的云彩。
开卷发深省:打开书卷,使人深思。
果此期:成就这一愿望和志向。
无为叹萍梗:不要感叹漂泊不定像浮萍那样无依无靠。
【赏析】
这首诗是唐宪宗元和八年(公元813年),孟浩然从江淮赴洛京应试时,与同游吴门(今江苏苏州)的友人王士真偶然相遇并相互酬赠的作品之一。孟浩然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他的诗歌以写田园隐逸生活为主,表现了他追求自然、向往自由的思想境界,其中《归故园作》是其代表作。
首联两句,诗人叙述自己从江淮至洛京应试途中,在吴门与王士真的偶然相逢。“我昔”两句,诗人回忆自己在燕中(今北京一带)归家的情景,为这次与友人相逢作了铺垫;“题诗见予怀”三句,诗人以“见予怀”三字领起全篇,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同时也点明了这次相逢的缘由——王士真要给他题画卷。“遂儗息驰骋”,诗人假想自己驰骋奔驰的情景;“兹行复何为”,诗人反诘自己这次到洛阳应试又有什么目的呢?“相对徒耿耿”,这里“相对”指二人相互面对;“耿耿”形容心情不平静,也指忧心忡忡的样子;诗人用“徒”、“耿耿”两个词来强调自己内心的焦虑不安。“人生出处间,一往贵勇猛。”这两句是说自己对名利看得很重,认为一个人只有勇往直前才能有所作为,有所建树。诗人在这里表达了自己的雄心壮志。“愧予怀两端”,这是对自己内心矛盾的表白,也是对王士真所提出的问题的回答:自己既希望建功立业,又想隐居山林,二者难以取舍,因此感到惭愧。“疾走以避影,见君风尘色”,这是说为了躲避朝廷政治斗争中的阴影,所以匆匆赶路;而看到王士真身上有“风尘色”,则又使自己感到不快。这两句表面上似乎是在说自己不愿卷入政治漩涡之中,而实际上却表明了诗人对当时黑暗的政治环境无法容忍,因而只能采取消极的态度来回避现实。“青山与白云,开卷发深省”,这两句的意思是,青山和白云都是清闲物事,翻开书本就能得到深刻的教益。这里诗人把山水、云天、书卷等联系在一起加以描绘,从而表现出他超然物外的生活情趣和淡泊明志的人生态度。“终当果此期,无为叹萍梗”,诗人最后表示,一定要实现这个愿望和志向,不要感叹自己像漂流不定的浮萍一样没有归宿。
这首诗在艺术上最突出的成就是善于运用比兴手法。如首句“我昔燕中归”中的“燕中”二字,既是实写,又是虚设,寓含着作者怀念故乡之情;同时,“燕中”又暗喻京城长安(古时称京都为燕京)。再如“见予怀”一句中的“见予”二字,既有实指之意,又有泛指之意,既写出了王士真的身份,又暗示出王士真的身份和诗人之间的交往;同时,“见予怀”又隐喻着两人之间相互思念之情。此外,诗中大量运用了比喻、象征等手法,将山水、云天、书卷等自然现象人格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感情和性格特点,从而创造出一种意境深远的艺术境界。全诗以对话形式写成,语言清新自然,质朴平易,充分体现了孟浩然诗歌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