阊门南下接芳郊。
禅居傍寂寥。
洞泾桥外路遥遥。
还过三四桥。
孤柏影,直凌霄。
池边置屋牢。
中峰遗址近堪招。
谁争法座高。
【注释】:
阮郎归:词牌名。
过镜水庵(壬午):作者任苏州知府时所建。壬午,即宋宁宗嘉熙元年(1237)。
阊门:苏州城东的城门。南下接芳郊:指苏州城外是一片花海。
禅居傍寂寥(liáo):指作者在镜水庵居住时的心境。
洞泾桥外路遥遥:指作者从镜水庵去往附近的三四桥的路途遥远。
孤柏影,直凌霄:指作者在镜水庵附近看到一棵高大笔直的柏树。凌霄,指直上云霄。
池边置屋牢(láo):指作者在镜水庵附近建造了一座池塘边的小屋并称之为“牢”。
中峰遗址近堪招(qǐ):指中峰寺旧址现在可以参观的地方。
谁争法座高:意思是谁能比得上这中峰寺的旧址?
【赏析】:
《阮郎归·过镜水庵》是南宋词人王沂孙所写的一首咏物词,表达了他游历镜水庵时所见景物的感受和对中峰寺旧址的怀念之情。
上片起首两句写镜水庵的地理位置及其周边景色。镜水庵坐落在苏州城外,向南延伸至郊外,四周环绕着美丽的花海。这里的风景如画,令人陶醉。
下片主要描绘作者在镜水庵期间的生活感受及对中峰寺旧址的思念之情。“孤柏影,直凌霄”一句通过描绘孤柏挺拔向上的形象,表现了作者在镜水庵期间内心的宁静与孤独。“池边置屋牢”一句则形象地描述了作者在镜水庵周围建造了池塘边的小屋并称之为“牢”,以此作为自己的居所。
“中峰遗址近堪招”一句则是表达了作者对中峰寺旧址的向往之情。他认为那里的风景优美,值得人们去参观。最后一句“谁争法座高”则是反问句式,表达了作者对中峰寺旧址的敬仰之情。他认为那里的旧址更值得人们去参观。全词通过对镜水庵周边景色的描绘和对中峰寺旧址的怀念,展现了作者内心的喜悦与感慨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