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方长,春方浅,夜方深。
是佳期、重见而今。
疏帘月影,暗香宝帐烛花阴。
乍窥人面,宛如旧、忽已惊新。
染丝红,匀眉翠,初闲手,再生心。
理胶弦、试问知音。
工织比素,谁言指爪不相均。
良缘须验,对妆镜、阅取钿痕。
【注释】
“金人”:指捧露盘的仙女。
“壬午”: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诗人在长安时所写。
“长”:指时光易逝,岁月不居。
“方”:正。
“深”:夜深了。
“暗香”:形容香气幽微而淡雅。
“烛花阴”:蜡烛燃烧时形成的光斑。
“乍窥”:忽然间瞥见。
“染丝红”:用红色染料染成的丝线。
“匀眉翠”:用绿色染料染成的眉毛。
“初闲手”:指第一次尝试绣花。
“再生心”:指对爱情重新燃起希望的心。
“理胶弦”:调弄着琴弦。
“试问知音”:试探性地问知音能否理解自己的意思。
“工织比素”:熟练地纺织与素色布相比。
“谁言指爪不相均”:谁说手指有长短之分?比喻人的才能各不相同。
“良缘须验”:美好的姻缘需要验证。
“妆镜”:镜子。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闺怨诗,描写了一位女子对丈夫久别归来后的情感变化。全诗语言优美、含蓄蕴藉,情感真挚深沉。
首句“金人捧露盘”以仙家捧露盘中的仙女喻指其夫,形象新颖。接着以“为续弦作”(即续娶之妻)点明此女为续弦所纳,这是封建社会中妇女地位低下的一个侧面反映。
“岁方长,春方浅,夜方深”这几句,从时间上写其夫妻久别重逢后的情状。“岁方长”,意谓时光易逝;“春方浅”,意谓春天尚浅;“夜方深”,意谓夜晚已深,都表明夫妻久别重逢,时间并不长久。然而,“是佳期、重见而今”一句,却将两人久别之后重逢的佳期和现在的情景作了对比,暗示出他们之间存在着难以调和的矛盾。
接下来六句,描写女子见到丈夫时的情状。她先是“疏帘月影”,接着又看到“暗香宝帐烛花阴”,最后忽而看到“乍窥人面,宛如旧、忽已惊新”。这些细节描写,充分表现了这位女子对丈夫既亲爱又疑虑、既喜悦又不安的心情。
“染丝红,匀眉翠”,写女子初次为丈夫绣制衣裙,动作生涩,心情紧张。“初闲手,再生心”,写她经过一番努力,终于绣出了满意的作品,心情也由紧张转为轻松愉快。然而,正当她陶醉于刺绣的快乐之中时,突然听到窗外有人敲门:“理胶弦、试问知音。”原来,她的丈夫正在弹奏琴曲,他试探性地问妻子是否懂得这首曲子。这一情景,进一步暴露了夫妻感情中存在的矛盾。
“工织比素”,“谁言指爪不相均”。“工织比素”,意谓她丈夫的手艺比一般男子要高明得多;“指爪不相均”,则是指男子的手艺比女子高多了,这就更加显露出夫妻之间感情上的裂痕。
“良缘须验”,点明题旨。“阅取钿痕”,是说只有通过实践来证明两人的爱情才是美满幸福、值得珍惜的。结尾两句,既是对整个诗歌内容的总结,又是对夫妻双方美好姻缘的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