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当首往路,千里邈已临。
丝竹发高堂,听我双龙吟。
泠泠江汉流,浮云寒以阴。
长风激羽翼,严霜摧北林。
慷慨有馀悲,新声怆人心。
游子失相视,征夫泪不任。
中曲一俯仰,从此无知音。
故乡一尊酒,愿言常酌斟。
徘徊恋景光,忽为辰与参。
来者自非昔,去者自非今。
【注释】
念当首:意即怀念当年。首,指头。
千里邈已临:形容距离遥远,难以到达。
丝竹:指音乐的管弦乐器等。
双龙吟:指优美的琴声。
泠泠:水声。
江汉:长江与汉水。
浮云阴:云层低垂。
长风:强劲的风。
严霜:严寒的霜。
慷慨有余悲:形容心情悲痛激越。慷慨,激昂。余,形容词后置助词。悲,悲伤。
征夫泪不任:指征人泪流不止。征夫,远行的人。
中曲:乐曲的一半或中间部分。
从此无知音:从此再也找不到知音了。
故乡一尊酒,愿言常酌斟:家乡的美酒,我愿经常喝它。
徘徊恋景光:徘徊留恋着美好的景色。
忽为辰与参:忽然间变成了辰时和戌时。辰,星名。古人用十二地支记时间,辰时是早晨七点至九点,戌时是晚上七点至九点。
来者自非昔,去者自非今:来的不是过去的,去的是现在的。
【赏析】
此诗作于公元760年(唐肃宗上元二年),诗人在夔州遇赦还长安时所作。全诗共八句,每句四字,共三十字,语言质朴自然,风格朴实无华,却能以情动人。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力,将眼前的景物与往昔的情景巧妙地联系起来,抒发了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首联“念当首往路,千里邈已临”,诗人回忆过去与友人一起行走在通往家乡的路上,那漫长的路途已经遥不可及。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对于离别时刻的不舍和无奈。
颔联“丝竹发高堂,听我双龙吟”,诗人回忆起自己曾经弹奏过优美的琴声,那是一段美好的回忆。这句中的“双龙”指的是琴声的优美动听,仿佛两条龙在飞舞。这里诗人用“双龙吟”来形容琴声的美妙,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颈联“泠泠江汉流,浮云寒以阴”,诗人描绘出江汉的流水潺潺,而浮云则遮挡住了阳光,给人一种阴沉的感觉。这里诗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流水和浮云都赋予了生动的形象,使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有趣。
诗人又写道“长风激羽翼,严霜摧北林”,这里的“长风”是指强劲的风,而“严霜”则是寒冷的霜。诗人通过这两个词来形象地描绘出一幅美丽的画面:强劲的风吹拂着羽翼,严寒的霜冻摧毁了北边的树林。这一联诗充满了力量感,展现了大自然的力量之美。
尾联“慷慨有余悲,新声怆人心”,诗人表达出了自己内心的情感,他感到十分悲壮和伤感。这里的“余悲”表示悲伤之情还未消尽,而“新声”则是指新的歌曲,这里暗指新的遭遇或经历。诗人将自己内心的悲伤情感投射到新声之上,使之成为一首令人心碎的歌谣。
尾联之后,诗人又写道“游子失相视,征夫泪不任”,这里再次强调了离别的痛苦。诗人描述远方的游子和征夫因为分离而哭泣不已,无法抑制自己的感情。这句诗进一步加深了诗人对于离别的感慨,同时也展现了人与人之间深厚的情谊。
诗人以“中曲一俯仰,从此无知音”收束全诗,表达了对于未来不再有知音的感叹。这里的“中曲”指的是乐章的一部分,“俯仰”则是指左右摆动的意思。诗人用这个词语来形容乐章的结束和未来的不确定性。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和对离别情感的表达,传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哀愁和感慨。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