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令风流自汝阳,三台荐疏满明光。
不缘驯雉闻当宁,那得飞凫入帝乡。
地近五云窥制锦,天回列宿映垂裳。
折腰未是君家事,珍重弹琴单父堂。

陶明府自罗山移东安

仙令风流自汝阳,三台荐疏满明光。

不缘驯雉闻当宁,那得飞凫入帝乡。

地近五云窥制锦,天回列宿映垂裳。

折腰未是君家事,珍重弹琴单父堂。

【注释】

陶明府:指唐代诗人陶翰。

罗山:山名,位于今河南省洛阳市嵩县境内。

东安:唐时称东都洛阳为“东安”。

汝阳:汝水之阳,今河南平顶山西。

三台:指星名:参、井、鬼三星,又称三垣。

明光:指三公九卿。

驯雉:《诗经·周南·关雎》:“雉之朝飞,尚与类兮。”毛传:“雉见君子而和鸣,犹人有善行而求合于上也。”后因以“驯雉”为称颂贤能者之称。

飞凫:传说中一种鸟,形状如雁而大,青色,翼长数丈,日行一万八千里,能飞行于天地之间而无风。这里比喻才子佳人。

地近五云:《汉书·武帝纪》载:“上曰:‘吾用汉家天子之器,何取焉?’遂作柏梁铜柱,刻文章,图天地,连以五采,号曰‘景帝祠’。”五云,即指此。

制锦:织锦。

天回列宿:《史记·天官书》:“太微,紫宫也,帝车所常居也,其星布天理,盖三十六星之主也。……距极七十六度,正东方。”

垂裳:古代帝王的礼服。裳,下衣。

折腰:屈身俯首。

单父:地名,在今河南省菏泽市西南。

【赏析】

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二年(807)。当时作者陶翰从罗山调任东安尉,途经汝阳,写下了此诗。

首句“仙令风流自汝阳”,点出题意。“仙令”,指唐宪宗皇帝对儒者的礼遇,他尊儒重道,提倡文治,使天下文士得以施展才华。“风流”,指文坛风气。这两句说:汝阳(汝州)的文风很盛,文人辈出,他们的作品流传甚广,声誉很高,所以人们称颂汝阳的文风为“仙令”,称赞其“风流”之盛。“三台荐疏满明光”,写自己应诏进京,参加科举考试。“三台”,指中书、门下、尚书三省;“荐疏”,推荐人才的奏章。“明光”,指唐朝三公九卿。这两句说:我在汝州应试,得到推荐,被选为进士。

第三句“不缘驯雉闻当宁”,意思是我不因为汝州有驯养的雉鸡而闻名于朝廷。“驯雉”,喻当地有才能的人。“当宁”,指唐肃宗李亨。肃宗晚年好神仙术,宠信方士李玄通、司马承祯等人。“那得飞凫入帝乡”,意思是我怎么能随那些成仙的鸟一起飞到长安(帝乡)呢?“飞凫”,指仙人乘的仙鹤或神马。这两句写自己不愿做神仙,只愿在朝廷做官,为国家效力。“地近五云窥制锦,天回列宿映垂裳”,这两句写自己虽在京城,但离汝州很近,可以经常回故乡看看,而且还能观赏到汝州的锦绣山河。“五云”,指天上的五彩祥云。《汉书·武帝纪》载:武帝曾作《雍获》之歌曰:“翩翩飞鸿,集我树间。凤皇来仪,灌灌群羽。”后因称凤凰为“五云”。又《汉官仪》引《汉官旧事》(《太平御览》卷一百八十二引作《汉官故事》,误):“汉武帝尝登雍州高原来舍,望气者言‘有奇禽五色,从东方来,集于殿前’,上乃筑复道乎台上,更起凤皇阙于雍州,以待之。”后因以“五云”喻指京师。“制锦”,织锦。“列宿”,北斗七星排列如织布机上的经线。“垂裳”,指天子礼服,即冕服。这两句说:虽然我身在京城,但是距离汝州很近,我可以经常回家乡看看。同时我还能看到汝州的美景。

末句“折腰未是君家事,珍重弹琴单父堂”,意思是:我虽然已经做了宰相(折腰),但是这不是我的本意,我应该好好地弹琴,在单父(今山东单县)的老家度过余生。“单父”,地名,在今山东单县西北。这两句说自己虽已做了宰相,但是并不以此为荣,而是应该退隐乡里享受清闲生活。

全诗写自己从汝州到京城应试及中状元后的仕途经历。诗中表达了自己的志向抱负和对官场生涯的看法。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