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君春兴满绨袍,彩笔青山对浊醪。
望去天回双阙迥,坐来云尽一峰高。
蛟龙出入常风雨,鸿鹄拚飞自羽毛。
愧我淹留逢楚客,攀援桂树咏离骚。

【注】

使君:指魏使君。

春兴满:春天的兴致满溢。

彩笔:指作诗用的五彩笔。

浊醪:指酒。

双阙:皇宫,指长安。

蛟龙:比喻人才。

鸿鹄:喻志士。

淹留:滞留。

楚客:指我。

攀援:攀缘。

桂树:指月宫,传说月中有桂树。

离骚:屈原的《离骚》,是古代最长的政治抒情诗。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与魏使君宿于龙洞山寺时同赋的,共二首,此为第二首。诗中写景叙事抒情,浑然一体,意境清丽,风格自然。

一、二两句,诗人以“彩笔”和“浊醪”(浊酒)起兴,写出春游时的兴致。“春兴满”句意谓春色盎然,兴致勃勃。“彩笔”是诗人用以写景的彩色毛笔,“浊醪”指美酒。“对浊醪”就是对着酒吟诗,即“作诗”。“青山”句,是说作者举目四望,只见那青翠的山峰与碧绿的溪水相映成趣。“彩笔青山对浊醪”,意思是说作者一边饮酒,一边挥动着彩笔在青山间描绘着美丽的景色,心情是何等的舒畅啊!这两句既写出了诗人在春日的山水中纵情游览的愉快心境,又表现出他豪迈洒脱、不拘俗礼的性格。

三、四两句,写诗人在游赏中的感受。“望去”,意为远望。“天回双阙迥”,“双阙”,指宫殿。“云尽一峰高”意思是说远远地眺望,只见那巍峨的皇宫耸立在群山之巅,云雾缭绕,仿佛云尽处只有一座山峰显得格外的高峻挺拔。这一句描写了山势的雄伟,以及诗人对这座山的赞赏之情。“坐来”句,是说坐久了,云雾散尽,眼前豁然开朗,只见那山峰直插云霄。“坐来云尽一峰高”,这一句是说诗人久久端坐在山巅上,直到云气消散,这才看清了山峰的巍峨。这两句既是诗人对山势的高度评价,又是诗人自我陶醉的抒怀。“天回”“云尽”,都写出了山势的变化;但诗人却只写了自己从远望到近看的过程,而没有具体描写山的形貌特点,这就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

五、六两句是第三联的进一步发挥,也是全诗最精彩的部分。“蛟龙”句,是说蛟龙出没于风雨之中,自由自在。这里暗寓诗人的抱负和才能。“鸿鹄”句,是说鸿鹄高飞于蓝天之上。这里暗寓诗人的志向和远大的理想。“拚飞自羽毛”,“拼”,拼死;“自羽毛”,自己的羽毛,喻自己的才华。“鸿鹄拚飞自羽毛”,是说鸿鹄要展翅高飞,就必须把自己的羽毛磨砺得更加坚硬。诗人用这个典故,表达自己要努力磨炼自己的才华,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七、八两句是最后两句。“愧我”,惭愧我;“逢楚客”,是指诗人自己遭遇楚地的贬谪。“攀援”,这里是攀缘的意思,也就是攀附。这句诗的意思是说:我惭愧自己像楚地的客人一样,不能像屈原那样在月宫中咏诵《离骚》了。“攀援桂树”,典出屈原《离骚》:“欲因何兮蘠蔽?攀援桂树兮聊淹留。”屈原被放逐后,在楚国南方的一个荒郊野地里,曾攀援过一株高大的桂树,以寄托他的情怀。“攀援桂树”在这里用来比喻作者在月宫中的游历,并暗示作者在现实中的失意和悲苦。

这首诗是作者与魏使君在龙洞山寺共同创作的,共二首,此为第二首。诗中前两联描绘了一幅优美的山水图画:春光明媚,青山绿水,彩笔挥洒,浊醪畅饮,诗人在大自然中尽情享受着美好的春光。然而,诗人并不满足于此,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高的境界:他仰望着巍峨的皇宫,凝视着云尽处的高山,心中充满了敬仰之情。这种敬仰之情并非仅仅来自于对自然的赞美,更多的是来自于对自身才情的认可。诗人通过这两联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自身的骄傲。

三、四两句则转入了诗人的内心世界:久居山顶,云气渐散,诗人终于看到了那巍峨的山峰。他不禁想起了屈原的《离骚》,那是一首表达他对国家和人民深沉忧虑的杰作。然而,诗人并未因此而感到悲伤或绝望,反而从中看到了一种超越尘世的宁静与和谐。这种情感的流露使得诗歌的主题更加深远和丰富。

尾联则是整首诗的升华。诗人以楚地客人的身份,攀援桂树,咏诵《离骚》。这里的“攀援”不仅是字面上的攀爬动作,更是诗人内心情感的象征。他虽然身处异乡,但却依然保持着对故国的思念和对理想的追求。这种情感的表达不仅展示了诗人的才情和抱负,也揭示了他对于人生哲理的独特见解。

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邃的思想内涵,展现了一个充满智慧和勇气的形象。它不仅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更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