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台欲上雨蒙蒙,虎踞龙盘在眼中。
万古青山还洛下,一丘黄壤自江东。
谢公着屐何曾到,梁武谈经亦已空。
好是五陵歌酒地,年年芳草恨春风。
【注释】
登雨花台:即《登南京雨花台》,诗人于1935年重游雨花台时所作。
高台欲上雨蒙蒙:雨花台上,有一座高台,登上去,只见细雨霏霏。蒙蒙,迷蒙貌。
虎踞龙盘在眼中:形容地势险要,形势雄伟。南朝诗人谢朓诗云:“天长望秋月,海阔看春风”,此处用“虎踞龙盘”指南京的地形。
万古青山还洛下:洛阳,古都名,在今河南省。万古青山,指嵩山。
一丘黄壤自江东:江宁,今江苏南京市,在长江之东。《世说新语·言语》载“王右军(羲之)在君侧,与共游放形骸之外”,此处以“一丘黄壤”指江宁一带。
谢公着屐何曾到:谢安曾游会稽东山,见美景留连忘返,后来有人作诗讽刺他,说:“此中何处无人到,唯有谢公居最久。”
梁武谈经亦已空:梁武帝萧衍曾建佛寺于金陵(后称建康),讲佛经,当时佛教盛行,但到了梁武帝晚年,却对佛教不很信仰了,故云“空”。“谈经”指讲佛经。
五陵歌酒地:长安,古称长安、西京、咸阳等,这里代指长安地区,因唐代帝王墓多在此。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于1935年重游南京雨花台时所作。雨花台原为南朝时梁武帝萧衍为修造寺院所筑之台,后人于此建亭,并刻石勒名,称为“雨花台”。作者登上雨花台,凭吊南朝旧迹,感慨万千。
首联两句总括了雨花台的地理特征和历史渊源。雨花台在今南京市雨花台区境内,海拔高度为44.2米,占地面积约为100万平方米。雨花台上有著名的雨花台烈士陵园。南朝梁武帝萧衍曾在南京修建了一座寺庙,名为“栖玄寺”,并凿山开道,引水入城,使南京城垣内外形成一片湖泊。因此,人们又称这座古城为“梁苑”。南朝时期,梁武帝经常来此听佛经讲论,并在此讲经说法。后来,梁武帝又建造了一座宏伟的佛塔,这就是现在的南京报恩寺。
颔联两句写景抒情。“万古青山犹在”表明雨花台一带的青山是历尽沧桑而永远存在的;“一丘黄壤”则是指雨花台一带的土地是黄色的泥土。这两句通过对比手法,将古今联系起来,表达了作者对历史沧桑的感叹。“洛下”指南朝时期的洛阳,即今天的河南省洛阳市。“江东”指今天的江苏省南京市。两句的意思是说,虽然雨花台一带的山川景色万古常青,但是历史的洪流却已经将它冲刷得面目全非了。
颈联两句回忆古代文人学士的足迹和事迹。“谢公着屐何曾到”中的谢公指的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他在会稽东山(今浙江省绍兴市)留下了许多美丽的传说。“梁武谈经亦已空”中的梁武帝是南朝的皇帝,他在江宁(今江苏省南京市)建造了一座佛寺,并在寺内讲经说法。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曾经繁华一时的地方都已经变得空荡无人了。这里的“谈经”指的是讲佛经。
尾联两句抒发诗人的情感。“五陵歌酒地”中的五陵指的是长安地区的五个皇陵,即唐玄宗李隆基的泰陵、唐肃宗李亨的端陵、唐德宗李适的崇陵、唐宪宗李纯的景陵和唐穆宗李恒的恭陵。这五个皇陵都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附近,是唐朝皇室成员的墓地所在之地。“年年芳草恨春风”中的芳草指的是春天的草木。这句的意思是说,每年春天的时候,那些曾经陪伴过皇家的花草树木都会感到寂寞和哀怨。这里的“芳草”指的是南京的梅花树和其他植物。
整首诗通过对雨花台的描写和对历史人物的回忆,表达了诗人对过去辉煌历史遗迹的怀念以及对当今社会现实的感受。同时,也寄托了诗人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关注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