旬宣南驻楚江湄,登眺悽然泪欲垂。
秋雨蒹葭文焕垒,春风蘋藻寿亭祠。
岘山不改当年色,汉水应无旧勒碑。
日暮平原春烧起,恍疑吴晋合兵时。

【注释】旬宣:汉宣帝的谥号。南驻:驻军南方。楚江湄(méi):指湖北荆州附近的长江边。登眺:登上高处眺望。凄然:悲伤的样子。蒹葭(jiān jiā):一种植物,叶子似芦苇。文焕垒:指用文字记载的辉煌历史。蘋藻:浮萍和水草。寿亭祠:为祈求长寿而建的祭坛。岘山:山名,在今天的湖北省。不变:仍然保持当年的样子。应:该。日暮:太阳落山的时候。平原:指荆州一带,也泛指平原地区。吴、晋:指三国时期,即东晋末年和南朝刘宋初年。合兵:联合起来打仗。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于襄阳游历时所作。诗人从三个方面来抒写自己的感慨:一、登高远眺,触景生情;二、凭吊古迹,追怀古人;三、遥想历史,抒发感慨。

开头两句“旬宣南驻楚江湄,登眺悽然泪欲垂”,是说自己驻兵南方,站在荆江之滨,望着江上的风景,心情凄凉,眼泪都快流出来了。旬宣,是汉宣帝的谥号。这里借指自己。南驻,是说驻军在荆州以南。楚江,指长江。湄,水边。这句是说自己驻军长江之滨。登眺,是登高远望。悽然,是形容悲伤的样子。这句是说自己站在荆江之滨,眺望着远方的景象,悲从中来,几乎要流出眼泪了。

下面两句:“秋雨蒹葭文焕垒,春风蘋藻寿亭祠。”是说秋天的风雨之中,蒹葭摇曳,文焕垒的石碑清晰可见;春天的风中,浮萍和水草随风飘荡,寿亭祠堂前祭祀的香火袅袅升起。蒹葭,是一种草本植物,其叶片像芦苇。文焕垒,是指用文字记载的辉煌的历史遗迹。秋风和春雨都是自然景象,而秋风中的蒹葭摇曳,春风吹动的水草飘荡,则都成为诗人凭吊历史遗迹时所见到的景象。这两句是说,在秋风和春雨之中,诗人看到了文焕垒的石碑清晰可辨;在春天里,他看到祭祀的人正在向寿亭献祭。

第三联:“岘山不改当年色,汉水应无旧勒碑。”是说岘山仍然保持着它当年的颜色,但汉水却应该没有过去立过碑的记录了。岘山,是指今天的山西阳城县东南的黄土高原上的一座高山,山上有许多古代文人墨客留下的诗文和碑刻。这句是说,虽然岘山仍然保持着它当年的颜色,但是过去的碑刻却已经不存在了。汉水,就是现在的汉江,在襄阳一带穿城而过,流经襄阳市区。句中的“不改”是指山色不变,“应无”是指碑刻已无。这是诗人由登临岘山想到的对历史的感怀。

最后两句:“日暮平原春烧起,恍疑吴晋合兵时。”是说当夕阳西下的时候,平原上燃起了炊烟,好像三国时期的魏晋两代人正在合兵一样。这是诗人在傍晚时候所看到的景象,是他对襄阳历史的进一步的想象。平原,是襄阳市的一个区,当夕阳西下的时候,平原上燃起了炊烟,这是襄阳人民生活的一个场景。日暮,是说傍晚的意思。吴晋合兵,是说吴国的君主与晋国的君主曾经在这里联合起来打仗。这句是说当傍晚的时候,平原上燃起了炊烟,就好像三国时期的吴国与晋国联合起来打仗一样。

全诗通过对景物的描述,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怀念之情以及历史的沧桑之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