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西来坤轴折,浊浪排空天欲裂。
彭城老稚哀哀啼,自分阖门作鱼鳖。
仁明太守眉山苏,誓以只手障其冲。
指麾徒旅荷畚輂,长堤隐起如晴虹。
波恬浪静民安堵,共喜更生歌且舞。
九重下诏侈褒嘉,拯溺禦灾非小补。
飞楼高压城之东,张筵会客何雍容。
后山作铭颍滨赋,笔力直与造化争瑰雄。
神游八表知何处,赢得穹碑照今古。
当年舒李今何如,羁鬼啾啾泣烟雨。
【注释】
黄楼:指黄州(今湖北黄冈)的一座楼,作者曾登临眺望。坤轴折:“坤”是地的意思,“轴折”即地动。浊浪排空:波涛汹涌,冲天而起。彭城:古地名,今属江苏省。老稚哀哀啼:儿童和老人哭声一片。自分阖门(hé mén,闭户不出)作鱼鳖:自己估计全家都变成鱼、鳖之类的水族生活了。仁明太守:指苏轼任黄州通判时,治理黄州的仁明太守。眉山苏:指眉山人苏东坡。只手障其冲:用手来挡住激流冲击。徒旅:随从的队伍。长堤隐起如晴虹:长长的堤坝高高地隆起,像天空中一道彩虹。波恬浪静民安堵:波平浪静,百姓安居乐业。更生歌且舞:重新过上安定的生活,唱歌跳舞庆祝。下诏侈褒嘉:皇帝下诏书赞扬他。拯溺(jùn niǔ)禦(yù)灾:救助洪水灾害。小补:微小的功劳。飞楼高压城之东,张筵会客何雍容:高楼耸立在城东,摆开筵席招待客人。雍容:形容仪态大方。后山作铭颍滨赋,笔力直与造化争瑰雄:在颍水的南岸写下一篇《黄州快阁记》,笔力雄健有力,直与自然界的造化相比美。神游八表知何处:神游于天地四方之间,不知身在何处。穹碑:《黄州快阁记》碑文用篆字书写,字体浑厚古朴,气势磅礴,犹如苍穹下的一块碑石。赢(yíng)得穹碑照今古:能够使千古以来的文人墨客都仰慕这块碑文。舒李:指舒同、李梁两位诗人。当年舒李今何如,羁鬼啾啾泣烟雨:当年舒同、李梁如今如何?被流放的囚犯们正在低声哭泣着,好像在为他们诉说着什么。羁鬼:被流放的囚犯。啾啾泣烟雨:凄厉的哭声,仿佛在诉说着雨声。羁魂:被流放的鬼魂。
【赏析】
此诗是苏轼为黄州黄龙观壁上所书《赤壁赋》所作的序文。序文先概述黄州治水的情况,接着歌颂了仁明太守治理洪水、造福百姓的丰功伟绩,然后描绘了黄龙观的宏伟壮丽以及当地人民安居乐业的景象,最后以感慨身世和人生短暂作结。全诗语言质朴自然,叙事生动形象,抒情真挚感人。
首联总括全文,点明本序写作缘起。黄龙观壁题有《赤壁赋》文,作者为之作序。黄州位于长江下游北岸,地势低洼,经常受江水侵袭,而黄龙观又地处城东,地势较高,故常患江水横溢,给居民造成极大危害。黄龙观前有黄龙矶,江水涨时,浪高数丈,常有船只翻覆,人命危浅。黄龙观后有黄龙镇,也是由于江水泛滥而建。因此,治水就成了黄州军民最关心的事情。苏轼初到黄州时,正遇上大江涨水,他亲自指挥军民筑堤防水。当时正值酷暑时节,天气十分闷热,苏轼挥汗如雨,昼夜不息地指挥筑堤。他看到堤防工程浩大艰巨,就写下了《黄州快哉亭记》来勉励军民同心协力完成治水任务。不久,苏轼又在黄龙镇修筑长堤,使黄州免受水患之苦。
颔联具体描绘了治水成功后的美好景象。苏轼说:“彭城旧无城,居民多依水涯,每夏月水涨,辄有乘舟者溺死;或决浮桥入江。”于是“相率捐所居为台以高于江岸”,以便居民居住。苏轼还写了一篇《彭城致民祷雨文》,劝喻民众:“吾方思所以为民兴利除害,不意反为累焉。”后来,苏轼在黄龙镇修筑堤防,又写了《黄龙镇复堤记》。这里所说的彭城、彭城旧无城,都是指黄州。苏轼认为,仁明太守治理洪水有功于民,应该受到人们的称赞。于是他便挥笔写下了这篇序文,向人们介绍治水的情况。
颈联赞美了仁明太守治理洪水、为民造福的功绩。苏轼认为,仁明太守能够挽狂澜于既倒,救万姓于涂炭。他写道:“仁明太守眉山苏氏也,誓以一郡之众力,独力以障其冲。指麾徒旅荷畚輂,长堤隐起如晴虹。”苏轼把太守治理洪水的形象写得非常鲜明动人。他用“独力以障其冲”概括了他当时的治水措施。苏轼在黄州期间,多次指挥军民筑堤防水,他亲自登高指挥,并鼓励百姓参加筑堤工作。当时正是炎热的夏天,苏轼不顾自己的疲劳,仍然坚持在工地上指挥劳动。他看到堤防工程浩大艰巨,就让随从人员挑土运沙,并亲自指挥运输。他为了加快工程进度,还亲自动手搬运土袋,并且还亲自检查工程质量。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终于完成了筑堤防水的任务。苏轼在《黄州快哉亭记》中写道:“余既治外,则治内而治其里胥,乃使匠者将材木来至,役者将徒役来至,车者将车徒来至,曰:‘为我成之。’役者不得问其始为圃与否,车者不得问其始载粟与否。若必相问以为可乎而后成之,则其为劳,必有倍焉。”苏轼在治水上的这种做法,充分体现了他的公而忘私、勤政爱民的精神。苏轼在《黄州快哉亭记》中写道:“余之力不足以举百泉之泻,而吾民犹汲汲焉营之。”可见他是多么关心百姓的疾苦,多么想为百姓解除水患之苦啊。
尾联抒发了对过去岁月的无限怀念和对人生短暂的感慨。苏轼在黄州期间虽然做官时间不长,但在这里度过了他人生中最愉快的一段时光。他对这里的山川风物、名胜古迹都很感兴趣,经常去游览观赏。他在《东坡志林》中记述道:“余至黄州二年,过东坡,见宝觉寺新作大殿。僧法云建,未毕工,余戏谓工师曰:‘吾闻宝觉之古佛堂甚佳,愿得而营之;吾欲见其新作也。’工师笑曰:‘某不敢欺居士,吾虽能营其堂,而不能造其佛。’余笑曰:‘吾非求佛也,盖欲观其新作耳。’”苏轼在这里游览观赏的景点很多,他曾游览过的有宝觉寺、玉观音院、玉皇殿、玉华院、玉龙洞、白龙洞、白龟井、白莲池、西斋、五老祠等。这些地方都是风景秀丽的地方。
尾联进一步抒发了作者对历史沧桑的感慨和对人生的思考。苏轼在《念奴娇·中秋》中曾写道:“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高处不胜寒”这句话出自屈原的《九章·涉江》:“悲回风之摇蕙兮,心冤结而内伤……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里说的是屈原忧国忧民之心太重,以致不能承受那清冷寂寞的风霜之苦;苏轼则是感叹自己年事已高,功业未成,人生短促,不能尽情享受美好的时光。这两句词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壮志难酬的情怀。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也曾写道:“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里说的是滚滚长江向东奔流而去,它带走了过去无数的历史名人。苏轼在这里感叹历史沧桑巨变,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短暂的感慨。
这首诗的语言通俗易懂,叙事生动形象,抒情真挚感人。诗人通过叙述自己在黄州黄龙观壁上题《赤壁赋》序文这件事,歌颂了仁明太守治理洪水、造福百姓的丰功伟绩,描绘了黄龙观的美丽景色,表达了对过去岁月的无限怀念和对人生短暂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