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丑孟春,揖山尊人莼芗先生偕其弟介石,率子侄四人,往襆山家祠春祭,兼扫祖墓,招余同往。顺道先至灵岩山,出虎山桥,由费家河进香雪海观梅。襆山祠宇即藏于香雪海中,时花正盛,咳吐俱香,余曾为介石画襆山风木国十二册。是年九月,余从石琢堂殿撰赴四川重庆府之任,溯长江而上,舟抵皖城。皖山之麓,有元季忠臣余公之墓,墓侧有堂三楹,名曰「大观亭」,面临南湖,背倚潜山。亭在山脊,眺远颇畅。旁有深廊,北窗洞开,时值霜时初红,烂如桃李。同游者为蒋寿朋、蔡子琴。南城外又有王氏园,其地长于东西,短于南北,盖北紧背城、南则临湖故也。既限于地,颇难位置,而观其结构,作重台叠馆之法。重台者,屋上作月台为庭院,叠石栽花于上,使游人不知脚下有屋。盖上叠石者则下实,上庭院者则下虚,故花木仍得地气而生也。叠馆者,楼上作轩,轩上再作平台。上下盘折,重叠四层,且有小池,水不漏泄,竟莫测其何虚何实。其立脚全用砖石为之,承重处仿照西洋立柱法。幸面对南湖,目无所阻,骋怀游览,胜于平园。真人工之奇绝者也。

诗句:
浮生六记 · 卷四 · 浪游记快

译文:
乙丑年正月,我与山尊人莼芗先生和其弟介石一同前往袱山家祠进行春祭,同时扫祖墓,并邀请我同行。顺道先到了灵岩山,从虎山桥出发,通过费家河进入香雪海观赏梅花。袱山的祠宇就藏于香雪海中,那时正值梅花盛开,花香四溢,我曾为介石画过《襆山风木国》十二册。这一年九月,我从石琢堂殿撰那里赴四川重庆府任职,溯长江而上,在皖城县抵达。皖山的山麓,有元代忠臣余公的墓,墓旁有三楹的堂,名为「大观亭」,面临南湖,背倚潜山。亭子位于山脊,远眺颇为畅快。旁边有深廊,北窗敞开,时值霜初红,如桃李般鲜艳。同行者还有蒋寿朋、蔡子琴。城外又有王氏园,地势长而东西短,是因为北面紧靠城,南面临湖的缘故。既然地界限制了位置,但看其结构,采用了重台叠馆的手法。重台即在屋上建月台为庭院,叠石栽花在上面,使游人不知脚下有屋。由于叠石之下坚实,上院之上虚,所以花草仍然能吸收地气生长。叠馆则在楼上建轩,轩上再建平台。上下盘折重叠四层,而且有小池,水面不漏泄,竟然无法知晓其中虚实。它的立脚全用砖石为之,承重处仿照西洋立柱法。幸而面对南湖,视线没有阻碍,尽情游览,胜于平园。真是人工制作的奇特绝妙之处。

注释:

  • 乙丑年正月:表示具体的时间。
  • 袱山家祠:指袱山家族的祠堂。
  • 春祭:春季的祭祀活动,用于纪念祖先或神灵。
  • 香雪海:地名,这里指一个美丽的自然景观区。
  • 大观亭:一个建筑名称,面向南湖,背倚潜山。
  • 蒋寿朋蔡子琴:两位人物的名字。
  • 王氏园:一个园林名。
  • 皖山:位于皖城的一座山。
  • 元季忠臣余公之墓:指的是元朝末年忠诚的大臣余公的墓地。
  • 重台叠馆:一种建筑技术,通过多层叠加形成复杂的建筑结构。
  • 顶实下虚:形容建筑结构的一种特点,上层稳固,下层相对空置。
  • 平园:可能是指某个著名的园林。

赏析:
这首诗描述了作者与友人一行在春天的某一天前往袱山家祠进行春祭的情景。诗中描绘了袱山祠宇的美丽景色和丰富的人文历史背景,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美景和传统文化的赞美之情。整体上,诗歌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自然的热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