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自粤东归来,馆青浦两载,无快游可述。未几,芸、憨相遇,物议沸腾,芸以激愤致病。余与程墨安设一书画铺于家门之侧,聊佐汤药之需。

中秋后二日,有吴云客偕毛忆香、王屋灿邀余游西山胁室,余适腕底无闲,嘱其先往。吴曰:「子能出城,明午当在山前水踏桥之来鹤庵相候。」余诺之。

越日,留程守铺,余独步出阊门,至山前过水踏桥,循田塍而西。见一庵南向,门带清流,剥琢问之,应曰:「客何来?」余告之。笑曰:「此『得云』也,客不见匾额乎?『来鹤』已过矣!」余曰:「自桥至此,未见有庵。」其人回指曰:「客不见土墙中森森多竹者,即是也。」余乃返至墙下。小门深闭,门隙窥之,短篱曲径,绿竹猗猗,寂不闻人语声,叩之亦无应者。一人过,曰:「墙穴有石,敲门具也。」余试连击,果有小沙弥出应。余即循径入,过小石桥,向西一折,始见山门,悬黑漆额,粉书「来鹤」二字,后有长跋,不暇细观。入门经韦陀殿,上下光洁,纤尘不染,知为好静室。忽见左廊又一小沙弥奉壶出,余大声呼问,即闻室内星灿笑曰:「何如?我谓三白决不失信也!」旋见云客出迎,曰:「候君早膳,何来之迟?」一僧继其后,向余稽首,问知为竹逸和尚。入其室,仅小屋三椽,额曰「桂轩」,庭中双桂盛开。星灿、忆香群起嚷曰:「来迟罚三杯!」席上荤素精洁,酒则黄白俱备。余问曰:「公等游几处矣?」云客曰:「昨来已晚,今晨仅到得云、河亭耳。」欢饮良久。饭毕,仍自得云、河亭共游八九处,至华山而止。各有佳处,不能尽述。华山之顶有莲花峰,以时欲暮,期以后游。桂花之盛至此为最,就花下饮清茗—瓯,即乘山舆,径回来鹤。

浮生六记是清代文人沈复的散文集,其中《浪游记快》一文记录了他与友人游历的经历。以下是对这篇文章逐句的解读:

  1. 诗句原文与翻译
  • 原文
    余自粤东归来,馆青浦两载,无快游可述。未几,芸、憨相遇,物议沸腾,芸以激愤致病。余与程墨安设一书画铺于家门之侧,聊佐汤药之需。中秋后二日,有吴云客偕毛忆香、王屋灿邀余游西山胁室,余适腕底无闲,嘱其先往。吴曰:「子能出城,明午当在山前水踏桥之来鹤庵相候。」余诺之。
  • 翻译
    我自广东东部回来,在青浦住了两载没有快乐的事可以诉说。不久,芸和憨就相遇了,大家议论纷纷,芸因为激动愤怒而生病。我和程墨在家门口摆了一个书画铺,用来辅助治疗。中秋节后的第二天,有吴云客和毛忆香、王屋灿邀请我去西山胁室游玩,我恰好手上没有事,让他们先去了。吴说:“如果你能走出城去,明午一定在山前的水踏桥的来鹤庵等你。”我答应了他们。
  1. 赏析
  • 这篇游记记录了作者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遇见芸和憨之后,与朋友们共同出游的愉快经历。文章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旅途中的所见所感,不仅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也表达了他对友情的重视与珍惜。
  • 在文中,“中秋后二日”暗示了时间的流逝以及作者的心情变化。从初到青浦时的孤独寂寞,到与芸、憨相遇后的快乐时光,再到最后因芸生病而不得不独自面对孤独的生活,这种情感的转变使得文章充满了戏剧性。
  • 文章中提到的“吴云客”、“毛忆香”、“王屋灿”等人物都是作者的朋友,他们的存在为这段旅程增添了不少色彩。他们的邀请和陪伴让作者感到温暖和安慰。
  • “吴曰:‘子能出城,明午当在山前水踏桥之来鹤庵相候’”这句话显示了吴云客的热情和对这次出游的重视。他不仅邀请了作者,还特意安排了时间和地点来等待作者。这种细心和关怀让作者感到非常高兴和感动。
  • 文章通过对环境的描写,如水踏桥、来鹤庵等,展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这些细节的描述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浪游记快》不仅是一篇记录旅行经历的文章,更是一篇充满情感和哲思的作品。它让我们看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敬畏以及对友情的珍视。在阅读这篇游记时,我们仿佛能够穿越时空,感受到作者当时的喜悦和忧愁,以及他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