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数日,偕秀峰游海珠寺。寺在水中,围墙若城四周。离水五尺许有洞,设大炮以防海寇,潮长潮落,随水浮沉,不觉炮门之或高或下,亦物理之不可测者。十三洋行在幽兰门之西,结构与洋画同。对渡名花地,花木甚繁,广州卖花处也。余自以为无花不识,至此仅识十之六七,询其名有群芳谱所未载者,或土音之不同钦?海珠寺规模极大,山门内植榕树,大可十馀抱,阴浓如盖,秋冬不凋。柱槛窗栏皆以铁梨木为之。有菩提树,其叶似柿,浸水去皮,肉筋细如蝉翼纱,可裱小册写经。
归途访喜儿于花艇,适翠、喜二妓俱无客。茶罢欲行,挽留再三。余所属意在寮,而其媳大姑已有酒客在上,因谓邵鸨儿曰:「若可同往寓中,则不妨一叙。」邵曰:「可。」秀峰先归,嘱从者整理酒肴。余携翠、喜至寓。正谈笑间,适郡署王懋老不期来,挽之同饮。酒将沾唇,忽闻楼下人声嘈杂,似有上楼之势,盖房东一侄素无赖,知余招妓,故引人图诈耳。秀峰怨曰:「此皆三白一时高兴,不合我亦从之。」余曰:「事已至此,应速思退兵之计,非斗口时也。」懋老曰:「我当先下说之。」余即唤仆速雇两轿,先脱两妓,再图出城之策。闻懋老说之不退,亦不上楼。两轿已备,余仆手足颇捷,令其向前开路,秀峰挽翠姑继之,余挽喜儿于后,一哄而下。秀峰、翠姑得仆力已出门去,喜儿为横手所拿,余急起腿,中其臂,手一松而喜儿脱去,余亦乘势脱身出。余仆犹守于门,以防追抢。急问之曰:「见喜儿否?」仆曰:「翠姑已乘轿去,喜娘但见其出,未见其乘轿也。」余急燃炬,见空轿犹在路旁。急追至靖海门,见秀峰侍翠轿而立,又问之,对曰:「或应投东,而反奔西矣。」急反身,过寓十馀家,闻暗处有唤余者,烛之,喜儿也,遂纳之轿,肩而行。秀峰亦奔至,曰:「幽兰门有水窦可出,已托人贿之启钥,翠姑去矣,喜儿速往!」余曰:「君速回寓退兵,翠、喜交我!」至水窦边,果已启钥,翠先在。余遂左掖喜,右挽翠,折腰鹤步,踉跄出窦。天适微雨,路滑如油,至河干沙面,笙歌正盛。小艇有识翠姑者,招呼登舟。始见喜儿首如飞蓬,钗环俱无有。余曰:「被抢去耶?」喜儿笑曰:「闻此皆赤金,阿母物也,妾于下楼时已除去,藏于囊中。若被抢去,累君赔偿耶。」余闻言,心甚德之,令其重整钗环,勿舍阿母,托言寓所人杂,故仍归舟耳。翠姑如言告母,并曰:「酒菜已饱,备粥可也。」时寮上酒客已去,邵鸨儿命翠亦陪余登寮。见两对绣鞋泥污已透。三人共粥,聊以充饥。剪烛絮谈,始悉翠籍湖南,喜亦豫产,本姓欧阳,父亡母醮,为恶叔所卖。翠姑告以迎新送旧之苦,心不欢必强笑,酒不胜必强饮,身不快必强陪,喉不爽必强歌。更有乖张其性者,稍不合意,即掷酒翻案,大声辱骂,假母不察,反言接待不周,又有恶客彻夜蹂躏,不堪其扰。喜儿年轻初到,母犹惜之。不觉泪随言落。喜儿亦嘿然涕泣。余乃挽喜入怀,抚慰之。瞩翠姑卧于外榻,盖因秀峰交也。
诗句释义
越数日,偕秀峰游海珠寺。寺在水中,围墙若城四周。离水五尺许有洞,设大炮以防海寇,潮长潮落,随水浮沉,不觉炮门之或高或下,亦是物理之不可测者。十三洋行在幽兰门之西,结构与洋画同。对渡名花地,花木甚繁,广州卖花处也。余自以为无花不识,至此仅识十之六七,询其名有群芳谱所未载者,或土音之不同钦?海珠寺规模极大,山门内植榕树,大可十馀抱,阴浓如盖,秋冬不凋。柱槛窗栏皆以铁梨木为之。有菩提树,其叶似柿,浸水去皮,肉筋细如蝉翼纱,可裱小册写经。
译文
过了几天,和秀峰一起游了海珠寺。寺位于水中,围墙像城墙一样围绕四边。离水面约五尺的地方有个洞室,设置了大炮来防御海盗的袭击,潮涨潮落时,大炮会随着水位的变化而升降,因此大炮门的高度也随之改变,这也是物理现象的一种难以捉摸之处。十三洋行位于幽兰门西边,建筑风格与西洋画相似。对面是著名的花地,花卉繁多,是广州的花市。我自认为没有不认识的花卉,但到这里却只认识大约六成的花色,询问它们的名称后发现其中有些名称在《群芳谱》中没有记载,或许是因为当地口音的不同?海珠寺的规模非常大,山门前种有大榕树,树干粗壮到可以围抱十多个成人周长,树叶茂盛如同一个伞盖,秋冬季节不会凋谢。柱子、栏杆和窗棂都用铁梨木建造而成。还有菩提树,它的叶子像柿子一样,浸泡过水的果实去皮后,肉质非常细腻如蝉翼一样的薄纱,可以裱糊成小册子用来抄写经文。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述游海珠寺的经历,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以及对人情世故的观察。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细节的关注以及对社会现象的洞察。诗中通过对比“吾自谓”和“问诸人”,突出了诗人对于事物本质的认识和理解。同时,诗中也表达了诗人对于社会现实的不满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