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年大除,雪后极寒,献岁发春,无贺年之扰,日惟燃纸炮、放纸鸢、扎纸灯以为乐。既而风传花信,雨濯春尘,琢堂诸姬携其少女幼子顺川流而下,敦夫乃重整行装,合帮而走。由樊城登陆,直赴潼关。
由山南阌乡县西出函谷关,有「紫气东来」四字,即老子乘青牛所过之地。两山夹道,仅容二马并行。约十里即潼关,左背峭壁,右临黄河,关在山河之间扼喉而起,重楼垒垛,极其雄峻。而车马寂然,人烟亦稀。昌黎诗曰:「日照潼关四扇开」,殆亦言其冷落耶?
城中观察之下,仅一别驾。道署紧靠北城,后有园圃,横长约三亩。东西凿两池,水从西南墙外而入,东流至两池间,支分三道:一向南至大厨房,以供日用;一向东入东池;一向北折西、由石螭口中喷入西池,绕至西北,设闸泄泻,由城脚转北,穿窦而出,直下黄河。日夜环流,殊清人耳。竹树阴浓,仰不见天。西池中有亭,藕花绕左右。东有面南书室三间,庭有葡萄架,下设方石,可弈可饮,以外皆菊畦。西有面东轩屋三间,坐其中可听流水声。轩南有小门可通内室。轩北窗下另凿小池,池之北有小庙,祀花神。园正中筑三层楼一座,紧靠北城,高与城齐,俯视城外即黄河也。河之北,山如屏列,已属山西界。真洋洋大观也!余居园南,屋如舟式,庭有土山,上有小亭,登之可览园中之概,绿阴四合,夏无暑气。琢堂为余颜其斋曰」不系之舟」。此余幕游以来第一好居室也。土山之间,艺菊数十种,惜未及含葩,而琢堂调山左廉访矣。眷属移寓潼川书院,余亦随往院中居焉。
《浮生六记》是一部自传体随笔作品,由清代的沈复创作。这部作品以细腻的笔触记录了作者的生活琐事、情感经历和对自然景观的感受。接下来将逐句进行译文并附上注释及赏析:
- 诗句与译文:
- 原文:“是年大除,雪后极寒,献岁发春,无贺年之扰,日惟燃纸炮、放纸鸢、扎纸灯以为乐。”
- 译文:这一年腊月,雪后天气非常寒冷,新年伊始,没有贺年的喧嚣,只能燃放纸炮、放风筝、扎纸灯笼来娱乐自己。
- 关键词:“大除”指的是农历年终的大扫除;“献岁”是指新年;“燃纸炮”是燃放鞭炮的意思;“放纸鸢”是放风筝;“扎纸灯”是制作纸灯笼。
- 赏析:这段文字描绘了一个在寒冷中迎接新年的宁静场景,通过描述人们如何庆祝新年来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期待。
- 诗句与译文:
- 原文:“既而风传花信,雨濯春尘,琢堂诸姬携其少女幼子顺川流而下,敦夫乃重整行装,合帮而走。”
- 译文:然后传来了花开的消息,雨洗去了春日的尘埃,琢堂的几位女子带着他们的少女和孩子顺河而下。于是,敦夫便整理行李,一行人匆忙离开。
- 关键词:“花信”是指花开的消息;“濯春尘”是指用雨清洗春天的尘埃;“琢堂”是指某位官员的府邸名称;“诸姬”是指多位女子;“幼子”是年轻的儿子。
- 赏析:此句描述了由于某种原因(可能是自然灾害或政治原因),一家人不得不匆忙离开的场景,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人们的生活无奈。
- 诗句与译文:
- 原文:“由樊城登陆,直赴潼关。”
- 译文:从樊城出发,直接抵达潼关。
- 注释:樊城位于今天的陕西汉中,潼关位于今天的河南三门峡,两者地理位置相近。
- 赏析:这句话简洁地描述了主人公一行人从一个地方到达另一个地方的情景,体现了旅途的艰辛。
- 诗句与译文:
- 原文:“由山南阌乡县西出函谷关,有「紫气东来」四字,即老子乘青牛所过之地。”
- 译文:从山南的阌乡县向西出了函谷关,有「紫气东来」四个字,那是老子骑青牛经过的地方。
- 注释:「紫气东来」是中国古代的一个传说,据说这里是道教圣地之一,有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背景。
- 赏析:这句话通过引用古代传说增添了诗句的文化内涵,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其中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
- 诗句与译文:
- 原文:“两山夹道,仅容二马并行。约十里即潼关,左背峭壁,右临黄河,关在山河之间扼喉而起,重楼垒垛,极其雄峻。而车马寂然,人烟亦稀。”
- 译文:两座山峰相夹的道路,只允许两匹马并行。大约十里后就是潼关,左边有陡峭的悬崖,右边是黄河,关隘处在山河之间高耸起,重楼垒垛,极其雄伟壮观。然而车马寂静,人烟稀少。
- 注释:潼关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关口之一,位于今天的陕西省三门峡市,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 赏析:此句通过对潼关的描述,展示了其壮丽的自然景观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宁静和荒凉。
通过对《浮生六记·卷四·浪游记快》中诗句的逐句译文和注释,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其文化背景和历史价值。同时,这些诗句也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和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以及他在不同生活阶段的情感体验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