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陕传高士,东郊问草堂。红泉绿树好襄羊。曾掩松扉双扇,不肯见君王。
胜地留陈迹,征轮绕别肠。樊村泾口小柴庄。也有梅花,也有碧苍筤。
也有清溪斜抱,明月在回廊。

【注释】

喝火令·古陕传高士:古时候,陕西有个隐士。

东郊:指长安的东部地区,即长安城东面郊外。草堂:指杜甫在长安城外所建造的草堂。

红泉:指渭水,因水中有红色,故名。绿树:指灞陵桥边的杨柳。好襄羊:好,形容词词头,表示赞美;襄羊,地名,今陕西西安县。

曾掩松扉双扇:曾,过去。曾掩,关闭。双扇、松门,形容隐士闭门谢客的样子。

君王:指唐明皇李隆基。

襄羊:古代地名,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

陈迹:指唐代长安诗人白居易的遗迹。征轮:指代行人车辆。绕别肠:车轮环绕而过。

樊村:古村落名,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南。泾口:指渭河入泾处,又称泾口镇,在今陕西省咸阳市西北。小柴庄:村庄名,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北。

梅花:指灞陵桥边种的梅花树,为唐代诗人岑参所作《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中的梨花,此处借指灞上梅花。碧苍苔:青苔的颜色。苍,深绿色。苍苔,指灞上青翠的野草丛生之地。清溪:指浐水,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南。斜抱:弯曲曲折地流淌。回廊:指长廊。

赏析:

此词是作者隐居樊川别墅时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开头两句写自己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志趣。首句“古陕传高士”,点出高士之源远流长,其意不在说地理位置而在于说历史渊源,暗示了这位高士的名声很大,不是一般人物可比。次句“东郊问草堂”,写诗人对草堂的向往之情。草堂为杜甫所创建,是当时文人雅士聚集的地方,诗人在这里隐居,可以与杜甫相媲美,也体现了他志趣高雅,追求高尚生活的愿望。

三、四两句写诗人在草堂里的生活。第三句“红泉绿树好襄羊”,红泉指的是渭水,因为水中有红色而得名。绿树指的是灞陵桥边的杨柳,因为灞陵桥地处两山夹峙之间,所以四周树木葱茏,景色优美。这里用“好襄羊”来修饰红泉、绿树,写出了红泉、绿树之美,也表现了诗人对美景的喜爱之情。第四句“曾掩松扉双扇,不肯见君王”,意思是曾经关上门不让人进来(自守其节),不愿见到帝王,表现出诗人的高洁品格。这两句既写出了诗人隐居时的生活环境和情趣,又表达了诗人对现实政治的不满和对封建统治者的蔑视,同时也显示了诗人傲岸的性格和崇高的人格精神。

五、六两句写诗人在草堂里的生活情趣。第五句“胜地留陈迹”,意思是在这个地方留下了许多名人旧事。陈迹,指历史上有名的人物或故事。这句的意思是,这个地方曾经是很多历史名人留下的足迹,现在仍然可见到他们曾经活动过的痕迹。第六句“征轮绕别肠”意思是行人车辆络绎不绝地从这儿经过,绕着它走,好像在围着一个心肠似的。这两句既描绘出了草堂的繁荣景象,也表达了诗人对繁华世界的留恋之情,同时也表现了他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反感。

最后两句写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满足感。第七句“樊村泾口小柴庄”,意思是樊村、泾口、小柴庄这些地方都是我隐居的地方。这几句既写出了诗人对家乡的眷恋之情,也表现了他对自己隐居生活非常满意的心情。第八句“也有梅花,也有碧苍苔”,意思是那里也有梅花,也有青苔。这两句既表明了自己隐居的地方环境优美,也表明了自己对隐居生活的满足和愉快的心情。

整首诗歌通过描写隐居生活,抒发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反感,同时也表现了他傲岸的性格和崇高的人格精神,是一首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七言律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