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白傅,晚节闲身,角巾时访。九老何人,梦得微之已往。满公禅杖。指点出、真空无相。消尽了、西湖翠黛,武丘花舫。而我尘容羞抗。
揽征衣下马,灵山相向。贱不成名,曾感琵琶惆怅。旗亭闻唱。更结习、绮言难忘。高僧棒。乞忏多生魔障。

【注释】

白傅:指白居易,字乐天。

晚节闲身:晚年的白居易过着悠闲的生活。

梦得微之:唐元稹,字微之。白居易曾作《与微之同看李花》诗。

满公:即满愿法师,唐代高僧。

真空无相:佛家语。佛教认为一切法都是空的,没有自性,也没有相好的形状,所以称之为“真空”。

武丘花舫:指杭州西湖边的游船。

尘容羞抗:形容自己容颜不洁,惭愧难当。

贱不成名:地位低微的人难以出名。

结习:旧日习惯。

绮言:华丽而不实的言论。

高憎棒:即戒律棒,是佛教中用以惩治僧人犯戒的工具。

【赏析】

此诗是作者自题所画一幅画的题词。诗人以禅宗的“空”来解释佛家的“真空”,以佛教戒律来约束世俗生活,表达了自己超脱尘世、追求禅理的心境。

首句写诗人对白居易的仰慕之情。白居易是唐朝著名的文学家,他晚年时过着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与世无争。诗人以“角巾”代指白居易的帽子,“访”字表现了他对白居易的敬仰之情。

中间两句写自己对白居易的景仰之情。白居易在诗歌创作上有着极高的成就,被誉为“诗魔”。诗人用“九老何人”来指称白居易,表明自己对他无比敬仰。“梦得微之已往”中的“微之”指的是当时的好友元稹,元稹和白居易一样,在诗歌创作上都有着卓越的成就,被后人称为“元白”。

第三句写自己对白居易禅意生活的向往。白居易晚年时住在寺庙里,过着清心寡欲的隐居生活。诗人在这里用“满公”代指禅师,表示自己希望有这样一位高僧来点化自己。“指点出真空无相”一句,用佛教的“真空妙有”来阐释禅宗的道理。禅宗认为万物都是空的,没有自性。诗人用“真空无相”来形容禅宗的精神境界,表达了自己对禅宗的向往。

第四句写自己对白居易隐逸生活的羡慕之情。白居易在诗歌创作上有极高的造诣,但他并未因此而沾沾自喜,反而更加谦逊。诗人在这里用“消尽了西湖翠黛,武丘花舫”来表达自己对白居易隐逸生活的羡慕之情。

第五句写自己对自己世俗生活的态度。“揽征衣下马”,表示自己放下了世俗生活的纷扰,来到了灵山。“灵山相向”中的“灵山”指的是佛教中的灵山净土,代表着一种精神的境界。诗人在这里用“相向”来表达自己与灵山净土的距离。“贱不成名,曾感琵琶惆怅”中的“贱不成名”是指自己地位低微,无法获得名声。这句中的“琵琶”指的是白居易的《琵琶行》一诗,诗人用它来比喻自己的世俗生活。“曾感琵琶惆怅”中的“惆怅”表示了自己对世俗生活的一种无奈情绪。

第六句写自己对世俗生活的态度。诗人在这里用“旗亭闻唱”来表示自己对世俗生活的淡泊。“旗亭”指的是古代卖酒的小摊子,这里用来代指饮酒作乐的生活方式。“更结习、绮言难忘”中的“结习”是指过去的习惯,诗人用它来表达自己对过去生活的怀念之情。“绮言难忘”中的“绮言”指的是华丽的言辞,诗人用它来表达自己对过去生活的一种留恋。

第七句写自己对高僧戒律的态度。高僧戒律是为了惩戒僧人犯戒的行为,但诗人却用它来约束自己的世俗生活。“高僧棒”中的“高僧”指的是禅宗的高僧,“棒”是禅宗的一种刑罚工具。诗人用它来表达自己对禅宗戒律的理解。“乞忏多生魔障”中的“多生魔障”是指一个人前世犯下的错误,诗人用它来表达自己对过去生活的忏悔之意。

这首诗通过描绘自己对白居易的向往、对世俗生活的淡泊以及对高僧戒律的态度,展现了诗人追求禅宗境界、远离世俗生活的精神风貌。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