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沧海东南坼,想见神山高下开。
会稽失却白水峡,郁州半割苍梧堆。
我疑溟鹏惯远徙,不数灵鹫能飞来。
已陋景纯笺草木,试招虞舜归蓬莱。
诗句释义及关键词注释:
- 苍梧山:指代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神话山岳之一,通常与黄帝、蚩尤等历史人物相关联。
- 当年沧海东南坼:形容当年大海的东南边发生了巨大的分裂,暗示着某种重大的变化或灾难。
- 想见神山高下开:想象中能够看到那神山从海底升出,展现出其高耸入云的形象。
- 会稽失却白水峡:指的是会稽山失去了白水峡谷,可能是指某个地理或文化上的变迁。
- 郁州半割苍梧堆:意味着郁洲(可能指一个地名或区域)被分割成两半,一半归属于苍梧山。
- 我疑溟鹏惯远徙:作者疑惑为什么像溟鹏这样的大鸟总是迁徙到远方。
- 不数灵鹫能飞来:灵鹫是佛教中的圣鸟,常被认为是佛陀的坐骑。作者认为,虽然灵鹫鸟也能飞翔,但不如溟鹏这样频繁地迁徙。
- 已陋景纯笺草木:这里的“景纯”可能是指一位古代的文人或学者,而“笺草木”则意味着他擅长书写关于草木的文章或著作。
- 试招虞舜归蓬莱:作者试图邀请虞舜回到蓬莱山,即古代传说中的仙境所在。
译文:
苍梧山上,当年沧海东南边发生了巨大的裂变,仿佛可以想象神山高耸入云的景象。现在会稽山已经失去了白水峡谷,郁州的部分地区也已经被分给苍梧山。我怀疑这些溟鹏般的鸟儿习惯了远方的迁徙,不像灵鹫那样频繁地来到这里。我曾经认为只有那些擅长书写草木的人才能写出如此精彩的文章,如今看来,这只是沧海一粟。我试图邀请那位伟大的虞舜回到蓬莱山,去那里享受真正的仙乐和美景。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对苍茫大地变迁的感慨以及对历史和文化传承的思考。诗人通过对苍梧山的描述,引入了对历史事件的记忆和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现了一种对过往的怀旧之情。同时,通过提及会稽山的变迁和苍梧山的地理位置,诗人似乎在反思人类的活动对自然界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可能导致的文化和地理上的改变。此外,诗人还通过对溟鹏和灵鹫的比拟,表达了对人类行为和动物本能之间差异的感慨。最后,通过邀请虞舜回归蓬莱山的设想,诗人展现了对理想化境界的追求,以及对超越世俗束缚、追求精神升华的向往。整首诗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同时也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意味,是一首充满哲思和审美价值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