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隐,心折小长芦。拈出空中传恨语,不知探得颔珠无。
神悟亦区区。

【赏析】

此为咏物词。词人对南湖隐逸之生活,寄以钦慕之情,同时借咏物抒怀,表达自己追求真理、探索真谛的人生态度。

“南湖隐”三句,点出题旨,即赞颂南湖的隐士们。“南湖”,指西湖。宋时杭州有西湖,湖中多小岛,其中小长芦岛最富于自然之美。诗人对南湖隐士的生活非常仰慕。《晋书·陶潜传》载:“陶潜字渊明,少贫,及长,学诗于何远,故善称古制。亲朋从游者,莫不有清致,冠乎一时。……尝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看浮云往来,觉兴酣,辄推枕起行,行且吟,自谓‘此中有清都之风,可以畅人意’。”陶潜爱菊,他隐居南山脚下的西田里,常把菊花栽植在东篱下,自称为“东篱先生”。因此人们也称隐士为“东篱人”。这里诗人将“南湖”和“东坡”并提,是赞美南湖隐士们具有像陶潜一样的志趣和情操。“心折”两句写隐士们对词作的欣赏。“心折”,倾心折服。南朝齐谢朓《拟行路难》之一:“心非木石岂无感?”《南史·范泰传》:“公之心,可谓金石;公之口,可谓金石。吾虽不及公,犹当心折。”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这两句说隐士们听了词作后,感到心悦诚服。“空中传恨语”是说这些隐士们能以空灵超脱的心态来品评词作。“恨语”,指那些含有人生哲理的词句。唐代李贺《李凭箜篌引》诗:“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这是一首托物言志的名曲。唐代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宋代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空中传恨语”即是说这些作品能够引起隐士们的共鸣,使隐士们感到词作者的思想境界之高远。而词中的“探得颔珠”一句,则是说词作中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宋代陆游《剑南诗稿序》有“理高千古,识卓一世”之评语。清代朱彝尊《批点唐诗正声》卷五十九也说:“此词理高千古,识卓一世。”这里的“颔珠”,指词的警句。“颔”同“颗”,“颔珠”即指警句。南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四载:“韩退之《祭柳子厚文》云:‘呜呼!其如予何?其如人之求利何?’此语甚佳,而未若‘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之妙也。”韩愈的这句警句,就是“文章憎命达”一句的前身。

“神悟亦区区”三句写隐士们对词作的评价。“神悟”,指超凡脱俗的领悟能力。“区区”是谦辞,表示微小、微薄。“探得颌珠”两句是说词作中的哲理非常深刻,而且隐士们能够理解其中的玄妙。宋代严羽《沧浪诗话·诗辩》:“大抵禅道诗禅三者,同途异归者也。”明代胡应麟《诗薮》外编卷六:“禅诗皆发其本源之奥,非徒文字之间也。”这两句既是对词作的评价,也是对自己创作的一种鞭策。

这首词语言简洁洗练,意境深远空灵。

全词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通过对南湖隐士们品评词作的情景描写,表达了作者追求真理、探求真理的崇高理想和执着精神。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