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斋伏案偶凝思,适忆童年励学时。
贫觉镫边书有味,寒生夜半足先知。
是时老母坐相课,端为缝衣睡更迟。
已矣余生无报答,又将呜咽写为诗。
【注释】:
伏案:指读书写字。
适:正巧,恰好。
励学:勤于学习。
贫觉镫边(dēng biān)书有味:灯芯燃烧的火苗把书页照亮,感觉书香扑鼻。
寒生夜半足先知:脚冷了才知道天已经黑了。
是时老母坐相课:那时母亲坐在旁边教导。
端为缝衣睡更迟:为了给母亲缝衣而睡得更早。
已矣:表示无可奈何的意思,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罢了”。
无报答:没有报答的机会和条件。
将:将要,就要。
呜咽(wū yè):形容哭腔低沉,声音哀婉。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冬夜读书时所写下的回忆之作,通过回忆童年时期勤于学习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过去努力生活的感慨以及对未来无所作为的无奈。
首联“冬斋伏案偶凝思,适忆童年励学时。”描绘了诗人在一个寒冷的冬天,坐在书房里专心致志地读书的场景,此时他正好想起了自己童年时候勤奋学习的时光。这种回忆带有一种怀旧的情感,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于过去的无限留恋与感慨。
颔联“贫觉镫边书有味,寒生夜半足先知。”进一步描写了诗人在寒冷的夜晚中读书的感受。由于贫穷,他买不起蜡烛照明,只能依靠微弱的灯光来读书,但即便如此,书中的知识依然让他感到无比的满足和享受。同时,他还意识到了夜晚的寒冷,并因此而早早地休息。这两句诗展现了诗人对于知识的渴望和对生活的认真态度。
颈联“是时老母坐相课,端为缝衣睡更迟。”描述了诗人的母亲在旁边教导他的情景。由于家境贫寒,他们无法购买足够的衣物来御寒,因此母亲不得不为他缝制衣物。这个细节既体现了诗人家庭的经济状况,也反映了他对母亲的关爱和感激之情。此外,这也反映出诗人在成长过程中,不仅需要面对学业上的挑战,还需要承担起照顾家庭的重任。
尾联“已矣余生无报答,又将呜咽写为诗。”是诗人对自己未来的一种无奈感叹。他意识到自己在余生中可能无法有机会去回报那些曾经帮助过他的人或事,只能将自己的感慨和悲伤化作诗歌的形式来表达。这种感叹透露出诗人对于命运无常的感慨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无奈。
这首诗通过对冬夜读书场景的描绘,结合诗人个人的经历和感受,展示了诗人对过去的怀念、对现实的无奈以及对未来的忧虑。同时,诗中的关键词“灯”、“贫”、“冷”等也富有象征意义,暗示了诗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生活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