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皇故把春狼藉,做尽无聊,镇日连朝,不让黄鹂上柳条。
香泥阻断王孙路,莫问吹箫,一夜春潮,已过红楼第二桥。

【注释】

罗敷:古代美女名。媚,通“美”。树兰:即树兰亭。同韬汝花下小饮:在树兰亭中与汝花一起小饮。东皇:春神。故把春狼藉:故意把春天弄脏,让大地一片狼藉。做尽无聊:弄得非常无聊。镇日连朝:整天。吹箫:指笛声。一夜春潮:指春水上涨。已过红楼第二桥:《红楼梦》中说,宝玉到贾元春的住处,经过红楼时,被元春叫住,让他看了她新写的《四时即事十二首》中的一首,宝玉看后,便对元春说:“这诗于咏物诗又深一层了。”意思是,这首诗比咏物诗还要好。“第二桥”是元春住处的别称。“已过”,是说已经过去了。

【赏析】

《树兰堂词》共五首,这是其中的第五首。此词为闺怨词,以抒写闺中人对爱情的渴望和失望为主题。全词以春光明媚,万物生机盎然为背景,借春光来抒发主人公的哀怨之情。上阕写女子对春光的美好,下阕写春光消逝,主人公的哀伤。全词情景交融,语言流畅自然,富有韵味。

起句“春风得意马蹄疾”,是写景语,也是点题语,意谓春风吹拂,春色无边,正是赏春的好时光。“桃花依旧笑春风”,用《题都城南庄》诗意化出新意,将桃花与春光联系在一起。“绿杨烟外晓寒轻”,是进一步描写,描绘了一幅杨柳含烟、晨曦微寒的画面,表现了一种淡淡的春愁。接下来两句“罗袖融(一作“柔”)风暖玉温香”,从衣、袖、手、肤等方面写出了女子肌肤的柔嫩、温暖;而“金缕枕”(一作“锦被”)“绣衾暖”则更突出其柔软舒适,温馨宜人,也烘托出女子的娇美之态。“树兰盛开同韬汝,花下小饮”,是女子邀人同饮的场景,也是女子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同韬汝”,即“同韬”,典出《晋书·谢安传》。东晋时期,大将军桓温伐蜀,途中经过金城(今甘肃兰州),见风景秀美,便想在此驻军,于是派人去请谢安。谢安因有病在床未能前去迎接。后来,桓温听说谢安已死,就派参军孙盛去吊唁。孙盛到了谢安府上,看到谢安的侄子谢朗正在读书。谢朗见孙盛穿着破旧的衣服,就脱下自己的衣服给他穿。谢安见到孙盛时,问他:“你从哪儿来?怎么穿的这么破?”孙盛回答:“我本来打算去桓大将军那里见他一面,没想到竟见到了您。桓公让我来的时候,还让我穿上了这件衣服。可是我现在身上只有这一件可以穿的东西。”谢安听罢大笑不止。桓温闻讯,也大笑不已。谢安的侄儿谢朗就是谢安的儿子,谢安死后,谢朗继承了父亲的爵位。因此谢朗又称谢安为“东山”。谢朗与汝花,即是谢朗与汝花小饮。“树兰堂”位于汝州西平县南四十里,是谢灵运的别墅。谢灵运曾作有《拟山园居十首》,其中就有《树兰亭》。谢灵运在永嘉(今浙江温州)建起了东山别墅,谢朗与汝花小饮,即是在这里。“香泥阻断王孙路”,是说花香浓密,挡住了王孙的路。“王孙”,这里代指男子。“莫问吹箫”,是说不要管吹箫的事。吹箫者是何人呢?作者没有交代出来,但可推知吹箫者非男子莫属。“一夜春潮”一句,是说一夜春潮涨起,已过了红楼第二桥。“红楼”,即红楼驿。在汝州西平县西南三十里。《元和郡县图志》载:“红楼驿在汝州西平县西三十里。……唐李德裕为相时,尝置红楼驿于此。”《元丰九域志》亦载:“汝州西平县西三十里有红楼驿。”可见“红楼第二桥”是指红楼驿。“第二桥”,即红楼驿的桥梁。“一夜”二字,既暗示吹箫者的行踪无定,又暗喻春潮涨起的无情,以及春光流逝的迅速。这首词写得含蓄蕴藉,言近旨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