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绡尺幅胭脂冷。省识东风影。二分娇艳一分愁。和月和烟不是楚天秋。
春泥底事坟香早。宿了红心草。凭谁画出美人魂。我欲拈花去吊愤王坟。
【注释】
“生绡尺幅”:以生丝织成的绢。“胭脂冷”:指画中的美人颜色已褪,显得有些憔悴。“二分娇艳一分愁”:一半是美丽娇艳,一半是忧愁。“和月和烟不是楚天秋”:意思是说,虽然画中美人与楚天秋景相配,但她并不是楚地的美女。“春泥底事坟香早”:意思是说,春天里,泥土上长出的草已经长得很高了,而坟上的香早就燃尽了。“宿了红心草”:指的是坟上长出的草已经长成了红色,而且很茂盛。“凭谁画出美人魂”:意思是说,谁能画出这美丽的美人的魂魄来呢?“我欲拈花去吊愤王坟”:意思是说,我想拿着花儿去祭奠这位美人。“吊”在这里有思念、怀念的意思。“王坟”:这里指屈原的坟墓。
【赏析】
《虞美人》是五代后蜀赵崇祚作,又名《锦缠道》。这首词写一位美人葬身江底,后人凭吊她的墓冢时的情景。词中对美人容貌之艳丽、才艺之出众、品格之高洁、遭遇之不幸、感情之深沉作了生动的描绘,抒发了作者对美人的悼念之情。全词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通过对美人的肖像描写、身世介绍、环境气氛的渲染和人物心理活动的刻画,将美人的美貌与不幸、才艺与哀怨、性格与遭际、形象与神韵有机地统一起来,从而表现出一种凄清悲怆的艺术效果。
词的开头两句“生绡尺幅胭脂冷。省识东风影”,是对美人容貌的描写。“生绡尺幅”是说美人的画像是用极细的生丝织成的绢制成的,非常珍贵,因而称“生绡”。由于年深日久,美人的颜色已经褪得厉害,所以称为“胭脂冷”。这两句写出了画像上美人的美丽动人,但同时也透露出美人的不幸遭遇:她本为楚国的绝色佳人,却不幸被沉入江底,永远见不到阳光。“二分娇艳一 分愁”的意思是说,她一半的姿容娇美,一半却因愁苦而容颜憔悴。这一分愁苦是与美人的命运紧密相连的。“和月和烟不是楚天秋”是说,尽管画中美人的容颜与秋天的景色相得益彰,但是她并非楚国的美女,而是被害者。
词的以下三句是对美人生前情况的回忆。“春泥底事坟香早”是说,在春泥未干的时候,坟头就燃起香气,这是为了纪念那位美人的亡灵。然而,美人的坟头早已没有香烟缭绕,只有草长莺飞,春泥之上的芳草已长出了嫩绿的芽尖。这一句既表现了美人生命的短暂,也暗示了美人命运的悲惨。“宿了红心草”是指坟头上生长出来的草都变成了红色的了。因为美人的坟墓周围长满了草,所以这些草都是红色的,而且长势旺盛。“凭谁画出美人魂”的意思是说,谁还能画出这位美人的魂魄来呢?这句既是对美人生前才华横溢、气质高雅的赞美,又是对她不幸遭遇的惋惜;既是对其英名远播、声名显赫的追忆,又是对其悲惨结局的痛惜。
最后两句是作者对美人的悼念之情的抒发。“我欲拈花去吊愤王坟”的意思是说,我真想捧着鲜花去祭祀这位美人,以表示对她的哀悼之情。这里的“愤”字用得很巧妙,既表达了对美人不幸遭遇的悲痛,又表现了对奸邪小人的痛恨。“吊”在这里有思念、怀念的意思,也含有哀悼之意。“王坟”是说这位美人是楚国的才女。屈原的故乡在楚地,因此称屈原为“王”。
整首词采用虚实结合的方法,通过实写美人的形象,虚写了其生平事迹,通过实写周围的环境和气氛,虚写了其内心感受和情感变化。词人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如借代、拟人等,使得作品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同时,词的语言优美流畅,结构严谨紧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