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褐沈坟,问谁辨、宜官钜鹿。搜剔到、夕阳苍藓,秋风古木。金石未磨彤管记,玻璃空艳温泉浴。似曹娥、黄绢遇中郎,摩挲熟。
一片石,韩陵续。三尺土,燕支覆。羡生花妙笔,双钩满幅。前代名碑遗篆隶,后来词客挥珠玉。属书星、拓本好收藏,千回读。

【注释】

  1. 断褐沈坟:穿着破布衣在坟墓前。
  2. 巨鹿:指东汉末年曹操曾被封为“魏公”,治所在巨鹿,今河北邢台。
  3. 夕阳苍藓:指夕阳下的长满青苔的小土丘。
  4. 秋风古木:指秋天的风和树影。
  5. 彤管:红色笔管。
  6. 玻璃空艳温泉浴:形容碑石表面像玻璃一样光滑,但里面没有内容。
  7. 黄绢遇中郎:指曹娥的《黄绢》诗。
  8. 生花妙笔:指王羲之的书法。
  9. 韩陵:指汉文帝陵墓。
  10. 燕支:即“胭脂山”,在今山西永济县南,因山上有胭脂水而得名。
  11. 珠玉:指古代著名的石刻文字。
  12. 属书星、拓本好收藏:指拓印的书稿可以保存很长时间。

【赏析】
这是一首赞美书法的诗,通过对比不同书法家的作品,突出了王羲之书法的精妙绝伦。全诗以咏怀为主,抒发对书法艺术的热爱和敬仰之情。

第一句“断褐沈坟”,诗人身着破旧的布衣,来到一座坟墓前,这既是一种生活状态的真实描绘,也象征着诗人的清贫和坚韧。接下来,诗人通过询问谁能够分辨出这位“宜官钜鹿”的身份,表达了自己对这位书法家才华的钦佩。

第二句“搜剔到夕阳苍藓,秋风古木”,诗人继续探寻这位书法家的艺术造诣,发现他的书法技艺高超,已经达到了极致。这里的“搜剔”二字,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对书法艺术的深入研究和探索精神。

第三句“金石未磨彤管记,玻璃空艳温泉浴”,诗人进一步赞叹书法家的技艺精湛。他认为,即使是被打磨过的金石,也没有书法家的书法来得珍贵;即使是华丽的玻璃,也无法与书法家的书法相媲美。这里,诗人用“彤管”来比喻书法家的笔法,用“玻璃”来比喻书法家的书法技巧。

第四句“似曹娥、黄绢遇中郎,摩挲熟”,诗人进一步表达了对书法家的敬仰之情。他想象着曹娥的《黄绢》诗与王羲之的书法相遇的情景,仿佛看到了一幅生动的画面。这里的“摩挲熟”三字,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对书法家作品的喜爱程度。

第五句“一片石,韩陵续”,诗人通过比较韩陵和燕子山之间的石碑,强调了书法家作品的独特之处。这里的“韩陵”指的是汉文帝陵墓,而“燕子山”则是位于今山西永济县南的一座著名山峰。诗人认为,韩陵的石碑虽然宏伟壮观,但仍然不如书法家的作品来得精致细腻。

第六句“三尺土,燕支覆”,诗人继续赞美书法家的技艺。他认为,即使只有一尺高的石碑,也足以让燕支山为之倾倒。这句诗不仅赞扬了书法家的技艺高超,也表达了诗人对书法家作品的敬畏之情。

第七句“羡生花妙笔,双钩满幅”,诗人再次表达了对书法家的敬佩之情。他用“生花妙笔”来形容书法家的书法技巧,用“双钩满幅”来描绘书法家作品的布局之美。这些词语都充分展现了书法家作品的高超技艺和独特魅力。

第八句“前代名碑遗篆隶,后来词客挥珠玉”,诗人通过对历史名碑的描述,进一步赞美了书法家的技艺。他认为,书法家的作品就像是前代留下的名碑,让人们不禁感叹其技艺之高超;而后来的词客们则以挥洒自如的姿态将书法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第九句“属书星、拓本好收藏,千回读”,诗人最后总结了他对书法家作品的喜爱之情。他认为,拓印的书稿可以保存很长时间,让人们得以反复品味书法家的作品。这句诗既是对书法家作品的赞颂,也是对人们欣赏书法艺术的期望。

整首诗以赞美书法家的技艺为主线,通过对不同书法家作品的描绘和比较,展现了书法家高超的技艺和独特的魅力。同时,诗人通过对历史名碑和词客挥舞书法作品的描述,进一步彰显了书法艺术的重要性和价值。这首诗不仅是对书法家技艺的赞美,也是对人们欣赏书法艺术的一种期待和鼓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