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子湖头,送君日、杨花飞雪。一万里、蛮烟瘴雨,朱门空谒。雁字不传滇海路,芦花正映清溪月。向莫愁、村畔话离愁,真奇绝。
磨盾志,空悲咽。题柱愿,能消歇。惜白头成错,六州之铁。乡里儿曹偏面冷,丈夫拓落因肠热。取囊中、诗卷共青萍,灯前阅。
【注释】
①杨花飞雪:杨花如雪,形容飘飞之状。
②一万里:指云南至京城的遥远路程。
③蛮烟瘴雨:南方的瘴气。
④朱门空谒:朱门,指权贵之家。
⑤雁字不传:雁阵南飞,但书信不能到达。
⑥莫愁村:在今南京,相传秦淮河上有莫愁湖,故称。
⑦六州:这里泛指各地。
⑧青萍剑:宝剑名,喻指锐利的才识。
【赏析】
此词作于公元1240年(宋理宗宝祐六年)。作者李方山,字正仲,蜀之眉州(今四川眉山)人,南宋末年为官,因反对元兵入侵,被害身亡。词中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和壮怀激烈的爱国激情。
上片开头三句:“西子湖头,送君日、杨花飞雪。”点明地点、时间和送别的情景。“一万里”两句,描写云南到京城之间的漫长路途,以及沿途所经过的险恶地带——蛮烟瘴雨。接着写友人即将踏上旅途,作者心中无限依依惜别之情,于是又从“雁字不传”一句过渡到对友人此行的殷切叮咛。这一句是全词的主旨所在,也是全词感情的核心。“向莫愁”五句,写送别时与朋友共话离愁,表达出一种奇绝的艺术境界。“磨盾志”,典出《史记.刺客列传》:“荆轲游于燕,燕太子丹者质于秦,秦王善遇之。”“题柱愿”,典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载:“赵王闻廉颇已老,强起曰‘吾不能用矣’,于是遂罢去,宾客尽撤。乃阴使从事将辛垣衍约与相见。”辛垣衍是赵国使者,他见廉颇居处旁若无人。廉颇闻之,怒而叱之曰:“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于是辛垣衍大惭而去。“白头成错”,用此事比喻自己报国无门,徒有满头白发。“六州之铁”,指兵器,喻指武器。“乡里儿曹”四句,言家乡少年轻视自己,而壮士却因胸怀壮志而不能施展抱负。结尾三句,写夜深人静时,取诗卷共赏,抒发壮志未酬的悲凉情怀。
下片开头两句:“磨盾志,空悲咽。”承上启下,点出“诗卷”之意。接下去两句:“题柱愿,能消歇。”意为如果当年能够像荆轲那样杀敌立功,就能消除心中的忧愁了。然而事与愿违,壮志难酬,只能寄希望于诗歌的力量,希望能通过诗歌来消解心中的忧愁。“惜白头成错,六州之铁”二句,进一步抒写作者的壮志难酬之情,同时表达了自己的豪情壮志。最后两句,“乡里儿曹偏面冷,丈夫拓落因肠热”二句,表明了自己虽身处逆境仍不改其志,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豪情壮志和高远志向。“取囊中、诗卷共青萍”,以囊中诗卷与青萍剑并提,既表明自己虽有满腹才华却不为世所用,又表明自己虽处逆境但仍不忘报国之心,表现了诗人的爱国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