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筇人懒,正昏鸦秃树,古城秋晚。蓦忆著、王粲当时,搁归计西风,鬓霜轻换。异地登临,恨犹带、故园心眼。问乡愁此际,不用悲笳,已是难缓。
年芳去人渐远。对沉吟尚有,图画疏散。纵赚得、词赋江关,叹踪迹平生,倩谁能绾。有限回程,奈也被、暮云遮断。更凄迷、夕阳尽处,数声过雁。
【注释】
寒城旅眺图:指王碧栖为友人王之涣画的《寒城旅眺图》诗。王之涣,字季凌,号玉关生,山西太原人,以《凉州词》名于世,有集。王碧栖,王之涣之女,善诗词。
倚筇(qiú):靠着手杖。筇,竹棍。
正昏鸦秃树:正值黄昏时乌鸦飞过光秃秃的树枝。
西风:秋风。
鬓霜轻换:形容年岁虽老而鬓发仍黑。
异地登临:在异乡登临游览。
恨犹带、故园心眼:故乡的情怀还萦绕在心头。
悲笳(jiā):《乐府诗集》中有《折杨柳歌辞》和《孤雁行》,皆用“悲笳”二字。
江关:指古时渡口边,即长江渡口。
倩(qìn):请、托付。这里指托身寄身。
回程:回家的路,归途或旅途。
奈(nài):无奈。
暮云遮断:夕阳落山后,暮云遮蔽了视线。
数声过雁:数声雁叫。
【赏析】
这首咏史抒怀之作。作者以王粲登楼作《登楼赋》为引子,抒发自己思归之情。全篇借题发挥,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意蕴深远。
开头二句写登高所见:秋日黄昏,枯枝秃树,古城荒凉。这四句是登楼所见,也是思归所见。王粲登楼,是为曹操所招。他登高望远,心系故土,想到曹操不念旧情,自己只能屈居荆州,心中十分愤慨。诗人登城远眺,自然也想到家乡,想到故乡的人和事。“蓦忆著、王粲当时”一句中,“着”是动词,意为“想起”,“蓦”(mò)是副词,意为“猛然”。两句连言“王粲当时”“搁归计”,表明诗人因思念故乡而登高眺望。
以下六句写登高见闻与感慨。“异地登临”,是说身处异地,登高远眺,但眼前所见仍如故国一样,勾起了诗人的思乡之情。“恨犹带、故园心眼”,是说这种思乡之情仍然缠绕在诗人的心上。“问乡愁此际,不用悲笳”,意思是说,现在不必吹笳悲歌来表现自己的愁思了。“悲笳”本是古代一种悲歌,多用以表达思乡之情。“不用悲笳,已是难缓”,则说明诗人已经将思乡之情化为对家乡的无限眷恋。
接着三句写诗人的感叹:“年芳去人渐远。”“年芳”指时光,“去人”指远离家乡之人。这句意思是说,随着岁月的流逝,家乡亲人逐渐远离了自己。“对沉吟尚有,图画疏散”,是说虽然时间过得很快,但仍不时地怀念着家乡亲人,画卷上的景物也渐渐地变得模糊不清。这一句中,“仍有”、“疏疏散散”都含有无可奈何的意味。
“纵赚得、词赋江关”,“纵”是即使的意思,这里是说纵然能写得出好文章,也难以弥补自己的思乡之情。“叹踪迹平生”,是说自己一生都在漂泊,没有固定的归宿,无法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地方。“倩谁能绾”,意思是说谁能把自己从思乡的苦闷中解救出来呢?“绾”在这里是解的意思。
末三句写诗人的设想:“有限回程,奈也被、暮云遮断。”“回程”是说回家的路,“奈”是无奈的意思。意思是说,虽然知道回家的路不远,但是被傍晚的云雾遮住了视线,看不见路,因此无法回家,只能继续留在这异地他乡。“夕阳尽处,数声过雁”。意思是说,太阳快要落山了,几只大雁从头顶飞过。这是诗人想象中的一幅画面,是他此刻心情的真实写照。最后一句是诗人对前文的总结:不管有多少只大雁飞过,也赶不走自己心中的思乡之情。“夕阳尽处,数声过雁”,既是对前面所写的景物的描写,又是诗人内心感受的直接抒发,使整首诗充满了浓郁的抒情色彩。
这首诗语言质朴流畅,情真意切,构思巧妙,富有情趣。诗中既有登高望远的壮志豪情,也有流连忘返的依依惜别;既有对故乡亲人的深情怀念,又有对未来归途的无限遐想。这些内容相互融合、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首意境深远、感情真挚的小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