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松围岭,听子规终日,诉人漂泊。巢父安巢何处所,聊借一枝栖托。世乱飘风,身晞朝露,妄道荣期乐。长镵歌就,可怜牙齿先落。
底用方写千金,胡麻堪浸酒,与谁同酌。草檄虚传能破虏,白眼看人莲幕。巨浸稽天,横流到海,岂止邻为壑。龙吟无恙,断笳时起城角。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语言和表达技巧的综合赏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品读诗歌的内容和语言,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再对诗歌的语言、技巧及表达技巧的运用等方面进行分析判断。此题干要求“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考生要首先明确这是一首七言绝句,然后依次翻译诗句的意思。同时,考生还要分析这首诗的艺术特点。

  1. “万松围岭”一句写景;“听子规”二句抒情;“巢父安巢何处所”三句借典抒情,表达了作者漂泊无定、怀才不遇的情感;“长镵歌就”二句以乐景衬哀情。
  2. 首联:描写了万松环抱岭上,终日有子规鸟啼叫的情景,表达了自己四处漂泊,无处安身的无奈。
  3. 颔联:“巢父安巢何处所”“聊借一枝栖托”是说世乱飘摇,人如浮萍,没有归宿,只能暂时借居在枝头。这里用典故来表达自己的苦闷心情。
  4. 颈联“世乱飘风”四句,诗人以“长镵歌就”为线索,写出了自己的遭遇和感慨:长镵就是古代用来开垦荒地的一种农具,这里指耕犁工具。“妄道荣期乐”一句,诗人以荣期自比,说自己虽然像荣期一样有志于仕,却因为世道黑暗,不能施展抱负。“可怜牙齿先落”两句进一步表明自己的处境和感受,表达了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愤慨之情。
  5. 尾联:诗人用“方写千金”一句,表明自己的抱负和理想,但现实却是“胡麻堪浸酒,与谁同酌”,即只有自己独饮。最后诗人用“草檄虚传能破虏”两句,表明自己的才能和抱负,希望有朝一日能够为国家做出贡献。
  6. 鉴赏:这首词是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的名篇。词的上片写景抒情,下片借典抒情,表达了作者因国难而流落他乡的苦闷心情和对朝廷的不满。全词风格沉郁顿挫,慷慨悲壮,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
    【答案】
    译文
    万松环抱岭上,终日听子规鸟的啼叫声,诉说我像漂流在外的人一样,四处流浪漂泊。我像古代的巢父,也无处可以栖息,只好在树枝上暂做栖托。如今国家混乱动荡,我像早晨的露水那样易逝短暂,空有报国的志愿和豪情壮志,却无法施展。我手持长镵,在田里耕种,但是连吃饭都成问题,更不用说去享受荣华富贵了。我像古代的贤人荣期一样有才华,却得不到赏识和重用,真是可笑!
    赏析
    这是一首怀古抒怀的作品,表现了作者忧国伤时、渴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重用的复杂感情。全词通过描绘景物抒发了对当时社会的不满以及个人的感慨。开头三句写景抒情,“万松围岭,听子规终日,诉人漂泊”,写万松环绕着山岭,终日传来子规鸟的啼声,诉说自己如同飘泊在外之人,到处流浪无依。这既是实写,也是比喻。“巢父安巢何处所?聊借一枝栖托”二句,借典抒情,表达了自己虽处乱世,但心向往之,却又无可奈何,只得暂且寄身一隅的无奈。结尾三句“长镵歌就,可怜牙齿先落”以乐景衬哀情,既写出了自己在乱世中艰难生活的现状,又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和愤慨。
    中间六句写自己虽有报国之志,但却不得志、不得重用的苦闷。“世乱飘风”,以“飘风”喻世道的混乱,“身晞朝露”,以“朝露”比喻生命短暂。“妄道荣期乐”,说自己有如贤人荣期一样的才华却没有得到应有的赏识和重用。“长镵歌就”,以“长镵歌就”代“长镵歌就”之意,意思是说长镵歌就之时,自己已经衰老不堪。“可怜牙齿先落”,用典自谦地说自己的年龄尚小而牙齿已经先落了。这几句既表现出自己的身世之苦、仕途之艰,又透露出一种英雄末路、老骥伏枥的悲壮之感。
    结尾两句“底用方写千钟粟,胡麻堪浸酒,与谁同酌”意谓何必用千锺粮食来换取封侯的荣耀,现在胡麻都可以用来酿酒了,我还有什么值得和谁说的呢?言外之意是说现在社会太腐败,自己无法施展拳脚,只有借酒浇愁罢了。这两句既表明了自己的处境和感受,又反映了时代的黑暗和自己的不满。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