骤疑西蜀筠笼至。感身受、飘蓬况味。细雨湿帘旌,归燕知寒意。
玉人拈著和愁倚。想红豆、匀圆正似。碎却赤瑛盘,泻作燕支泪。
注释:
- 推荐樱桃:推荐给海棠花。
- 感寄:寄托哀思。
- 是日寒甚:这日子特别寒冷。
- 骤疑西蜀筠笼至:突然怀疑西蜀的竹笼子送来了。
- 飘蓬况味:像飞蓬那样四处飘荡,体会其中的滋味。
- 细雨湿帘旌,归燕知寒意:细细的春雨洒在帘上,归巢的燕子感受到了冷意。
- 玉人拈著和愁倚:美人拿着樱桃,带着愁绪倚在那里。
- 想红豆、匀圆正似:想象着红豆,形状正好与樱桃相似。
- 碎却赤瑛盘,泻作燕支泪:把红宝石打碎,就像眼泪一样流淌。
赏析:
这首《海棠春·令立下荐樱桃,感寄》是宋代诗人苏轼创作的一首词。全词以海棠花为主题,通过描绘海棠花的美丽和春天的到来,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待。
首句“推荐樱桃”,点明了本词的主题,即以樱桃为媒,表达对海棠的赞美之情。接着“感寄”,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寄托。这两句既点明了本词的主题,又引出了后面的诗句。
接下来的句子“是日寒甚”,描述了当天的天气状况。这里的“寒甚”表达了作者对春天到来的欣喜之情。同时,也暗示了作者内心的孤独与寂寞。
接下来的句子“骤疑西蜀筠笼至”,描绘了一幅春天来临的景象。这里用“骤疑”一词表现了作者对春天到来的惊喜之情,而“西蜀筠笼至”则形象地描绘了春风拂过的景象,让人感到春天的气息扑面而来。
接下来的诗句“感身受、飘蓬况味”,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这里的“飘蓬”比喻了作者的生活状态,如同随风飘荡的落叶,无法稳定下来。而“况味”则是对这种状态的深刻体会。
接下来的句子“细雨湿帘旌,归燕知寒意”,描绘了一幅春雨中的美景。细雨洒在帘上,使得整个画面都变得湿润起来。而归巢的燕子感受到了冷意,则进一步加深了这幅画面的感觉。
接下来的诗句“玉人拈著和愁倚”,则描绘了一位美人正在欣赏海棠花的情景。这里的“玉人”指的是美丽的女子,而“拈著和愁倚”则表现了她内心的忧愁与思念之情。
接下来的诗句“想红豆、匀圆正似”,则将视线转向了海棠花本身。这里的“红豆”指代了海棠花的花语,象征着相思之情。而“匀圆正似”则是对海棠花形状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其的喜爱之情。
最后的三句“碎却赤瑛盘,泻作燕支泪”,则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春雨比作眼泪,将红宝石打碎比作流泪。这样的比喻既富有诗意又富有哲理,展现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独特感悟。
整首词通过描绘春天的到来和海棠花的美丽,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待。同时,也借由自然景物的描绘抒发了内心的情感与思索,展现出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底和独特的审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