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眺郊原接鼓鼙,春风春草暮萋萋。
新田落照牛羊见,冥火穿林燕雀低。
拾翠归人无意绪,吹箫客子怨羁栖。
数逢耆老淹留问,指点当年说大堤。

晚眺

晚眺郊原接鼓鼙,春风春草暮萋萋。

新田落照牛羊见,冥火穿林燕雀低。

拾翠归人无意绪,吹箫客子怨羁栖。

数逢耆老淹留问,指点当年说大堤。

译文:

晚时眺望郊外的原野,可以看到战鼓和战旗在远处相接,春天的风吹动着绿草,黄昏时分显得更加茂盛。在新的田野上夕阳映照着牛羊,在树林中燃烧的冥火让燕子和喜鹊感到寒冷。那些寻找翠色的人已经无心欣赏风景,而那些吹着箫的旅人却在抱怨自己的羁旅生活。我多次遇到老年人停下来询问,他们指着曾经的大堤,向我讲述过去的事情。

赏析:

这首《晚眺》是唐代诗人李益的作品,描绘了一幅晚春郊游图。全诗以“晚眺”为题,从“郊原”、“鼓鼙”、“春风”等词入手,将读者引入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晚春景象。诗人通过细致的观察和生动的描述,展现了一个美丽的自然景观,同时也表达了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时光流转的感慨。

首句“晚眺郊原接鼓鼙”,直接点明了时间地点——傍晚时眺望郊外的平原,可以看到战鼓和战旗在远处相接。这里的“郊原”是指广阔的平原地区,而“鼓鼙”则是一种古代乐器,象征着战争或紧张的氛围。诗人通过这样的描绘,不仅展示了一个壮阔的自然景观,也为后文的情感表达做了铺垫。

“春风春草暮萋萋”一句,进一步描绘了晚春时节的景象。这里的“春风”和“春草”都是春天的象征,它们在这个季节里生长得非常旺盛。诗人通过对这些自然景物的细致描写,营造出一种生机勃勃的氛围,使整个画面充满了春天的气息。同时,“暮萋萋”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季节的变化,让人感受到岁月的无情和生命的短暂。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开始转入个人情感的表达。“新田落照牛羊见,冥火穿林燕雀低。”这两句描述了夕阳下的田野景色。在这里,“新田”指的是刚刚耕作过的田地,它在阳光下显得格外肥沃;而“落照”则是指夕阳的余晖洒在大地上,给整个场景增添了一抹温暖的色彩。诗人通过对这两组意象的对比描写,不仅展示了大自然的美丽,也让读者感受到了生活的宁静与和谐。

随着夜幕的降临,原本平静的场景开始发生变化。“拾翠归人无意绪”,这句诗描绘了一个人在夜晚独自行走的情景。“拾翠”通常指的是采摘花草作为礼物献给情人或友人,但在这首诗中,它似乎暗指了一种孤独或失落的情感。诗人通过这种描述,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留恋之情以及对离别或失落的无奈感受。

“吹箫客子怨羁栖”一句则转向了另一种情感体验。这里的“吹箫”通常象征着高洁、飘逸的文人形象,而在这首诗中,它却与“客子”(即流浪者)相联系。诗人通过这个意象,传达了对漂泊生活的辛酸和无奈,以及对自己命运的感慨。这种情感的转变,使得整首诗的意境变得更加丰富和深刻。

“数逢耆老淹留问,指点当年说大堤。”这两句则再次回到了对往昔的回忆。在这里,“耆老”指的是年长的人或前辈,而“指点当年说大堤”则是对他们的一种回忆和致敬。诗人通过对这一场景的描绘,不仅表达了对过去的怀念,也展现了自己对历史的尊重和对前辈的敬仰之情。

这是一首充满情感和哲理的古诗。它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入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生活、自然和历史的深刻感悟。同时,它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唐代诗歌风格和审美趣味的重要窗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