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师老矣,想卓锡空山,更无俦侣。鬝头健举。笑枯禅不死,半空撑柱。破了袈裟,一抹斜阳艳补。问神悟。奈千载寂寥,铃铎无语。
临水高几许。化丈六金身,踏波而舞。废兴无数。叹黄妃旧珑,已无寻处。绝顶春回,尚有桃花乱吐。倩迦叶,向空中、笑而拈取。
【诗句释义】:
扫花游雷锋,是一首描绘佛教禅宗高僧形象的词。全词通过描写阿师老去后的修行状态,展现了他超脱尘世、心无杂念的境界。
- 首句”阿师老矣,想卓锡空山,更无俦侣。”描述了阿师年老后,选择了孤独地隐居山林,远离世俗纷扰。
- 阿师:”阿弥陀佛的弟子,这里指代一个高僧。
- 卓锡空山:”在佛教中,“卓锡”是指僧人将法器(锡杖)置于山顶,以示出家和修行的标志。空山则指无人居住的幽静之地。
- 更无俦侣:”俦侣”指一起修行的人或志同道合的朋友,表示只有阿师一人,不再有其他同行者。
- “鬝头健举,笑枯禅不死,半空撑柱。”描绘了阿师强健的体魄和坚定的精神。
- 鬝头健举:”鬝头”是一种佛教修行方式,通过敲打头部来锻炼身体。
- 笑枯禅不死:”枯禅”指的是修行过程中身心俱疲的状态,而阿师却能保持旺盛的活力,不被困难所打倒。
- 半空撑柱:”撑柱”指支撑着一根柱子,比喻阿师坚定的意志和精神力量。
- “破了袈裟,一抹斜阳艳补。问神悟,奈千载寂寥,铃铎无语。”描述了阿师破衣而出,面对斜阳,感叹千年寂寞,铃铎无声。
- 破袈裟:”袈裟”是和尚的衣服,破了意味着阿师已经放下了世俗的执着。
- 一抹斜阳艳补:”一抹”形容夕阳的美丽,”艳补”则暗示夕阳的光芒为破袈裟提供了温暖和色彩。
- 千载寂寥:”千载”表示长时间,”寂寥”指孤独和寂寞。
- 铃铎无语:”铃铎”是佛教中的法器,发出悦耳的声音。”无语”表示寺庙中没有僧人在,只剩下阿师一个人。
- “临水高几许?化丈六金身,踏波而舞。废兴无数。叹黄妃旧珑,已无寻处。绝顶春回,尚有桃花乱吐。”描述了阿师站在水面上,化身成为丈六金身,在水中舞蹈,感叹过去的辉煌已成过去,现在只剩下桃花在春天中盛开。
- 临水高几许:”临水”指靠近水面的位置,”高几许”表示阿师站在水中的高度。
- 化丈六金身:”化”意为变化,”丈六金身”指阿师化身成的金身高大庄严。
- 踏波而舞:”踏波”指走在水上,”而舞”表示跳舞的动作。
- 废兴无数:”废兴”指兴衰更替,”无数”表示很多。
- 叹黄妃旧珑,已无寻处:”黄妃”可能是某个地方的名字,”旧珑”意为曾经有过美好的事物,现在已经找不到了。
- 绝顶春回,尚有桃花乱吐:”绝顶”指最高的地方,”春回”表示春天的到来。”乱吐”指桃花开放的样子。
- “倩迦叶,向空中、笑而拈取。”描绘了阿师向天空伸手,微笑地从空中取走一片花瓣的情景。
- 倩迦叶:”倩”意为微笑的意思,”迦叶”是佛教中的人物,这里用来象征阿师的微笑态度。
- 向空中、笑而拈取:”向空中”表示阿师的动作方向,”笑而拈取”则描绘了他轻松愉悦的表情和行为。
- “整首诗词以佛教禅宗为主题,通过描绘阿师的形象和行为,展现了他超脱尘世、心无杂念的境界。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佛教禅宗的敬仰和向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