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儿生命一何苦,什伯成群作囚虏。孤儿命苦儿不孤,孤儿各有母与父。
父母看儿如掌珠,饥食肉麋寒衣襦。忽遭丧乱抱儿走,相逢狭巷被牵驱。
男为役夫女为妻,夺儿怀中儿哀啼。大儿十岁小六七,队队抱上城楼栖。
城西酒佣旧相识,昨来山中面黧黑。为言身经十日俘,絷在城楼饷儿食。
群儿哀啼声声续,哀极声低音亦促。每当啼急不忍听,一呼贼来无敢哭。
此时景状尤惨然,不知贼复何心肝。西城去此七十里,啼声尚犹吾耳边。
吁嗟乎!严陵昔岁贼麇至,十岁小儿都弃置。当时收刺懵懂军,其最少年十一二。
而今网罗及幺麽,破巢下更无完卵。乳臭小儿何罪辜,一朝羁绁撄天祸。
城楼百尺高入云,黑云低压城楼昏。上有青天下黄口,哭声如雷天不闻。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名为《孤雁行》。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译文:
孤儿的生命多么痛苦啊,成百上千的人成为囚犯。
虽然孤儿命运悲惨,但他们并不孤独,因为都有母亲和父亲。
父母把他们看作掌上明珠,饥饿时吃肉,寒冷时穿棉衣。
突然遭遇战乱,抱着孩子逃跑,却在路上被强行驱赶。
男人成了奴隶女子当了妻子,夺去孩子在怀中啼哭。
大的十来岁小的六七岁,一队队抱着上城楼栖。
城西的酒家佣工旧相识,昨天从山中回来面黑黝黝。
说他身经十日俘虏,被绑在城楼给儿孙吃食。
群儿啼哭声声接续,哭声悲切声音也紧迫。
每当哭声急时不忍听,一声呼哨贼兵就来了不敢哭。
此时的景象尤其凄惨,不知贼人的心思何等狠毒。
西城的路程七十里,哭声仍在耳边回响。
唉呀!严陵当年贼寇蜂拥而至,十岁的孩子都弃而不顾。
当时征兵懵懂无知,最小的十一二岁。
如今网罗及于孩童,破巢之下再无完卵。
年幼的孩子何罪之有,一朝被拘系受天祸。
城楼百尺高入云霄,乌云压低城楼昏黄。
上有青天下黄口,哭声如雷天地间不闻。
注释:
- 什伯成群作囚虏:一百个、一千个囚犯结成一群(指战乱时期人民被迫成为难民)。
- 孤儿命苦儿不孤:虽然孤儿身世困苦,但还有亲人在身边(这里的“不孤”是指虽有苦难,但不至于孤独无助)。
- 父母看儿如掌珠:父母看待自己孩子如同手中的珍珠般珍贵。
- 饥食肉糜寒衣襦:在饥饿时吃肉,在寒冷时穿粗布衣服(描述战乱时期的贫困状况)。
- 忽遭丧乱抱儿走:突然遭遇战乱,抱着孩子逃跑。
- 相逢狭巷被牵驱:在狭窄的巷子里被迫驱赶(战争环境下的无奈与辛酸)。
- 男为役夫女为妻:男儿成为了服役的人,女妇变成了他人的妻子。
- 夺儿怀中儿哀啼:把孩子从怀中夺走,孩子因此哭泣(反映了战争中人性的一面)。
- 大儿十岁小六七:大的大约十岁,小的大约六七岁(描绘孩子的年龄和经历的战争)。
- 队队抱上城楼栖:一群群地把孩子抱到城墙上居住(战争迫使儿童流离失所)。
- 城西酒佣旧相识:城西的酒家老佣人曾是熟人(可能是指曾经共事于战乱期间)。
- 收刺懵懂军:被征召入伍的小孩子(描述战争中儿童被迫参与战争的情况)。
- 其最少年十一二:其中最小的孩子才十一二岁(反映战争对儿童的影响及其成长环境)。
- 而今网罗及幺麽:现在连最微小的孩子也被搜捕(战争使得社会动荡不安)。
- 破巢下更无完卵:战乱之下,原本完整的家庭被破坏,再也找不到完整的家庭(战争导致无数家庭的破裂)。
- 乳臭小儿何罪辜:年幼的孩子何罪之有?他们无辜遭受战乱的折磨(强调无辜受害的孩子们)。
- 一朝羁绁撄天祸:一旦被囚禁就会受到上天的惩罚(暗示战争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灾难)。
- 城楼百尺高入云:城楼上百尺高的城墙直入云端(形容战争的残酷程度)。
- 上有青天下黄口:青天下的黄口(即婴儿)哭声震天(形容战乱中的悲惨场景)。
- 哭声如雷天不闻:哭声如同雷鸣般震耳欲聋,以至于连天都听不到(形容战争的惨烈与混乱)。
赏析: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描绘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战乱时期人民生活的苦难和不幸。诗人通过对比战乱前后的情景,表达了对那些无辜受害的孩子们的同情和关注。诗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如将战乱比作”什伯成群作囚虏”、”破巢下更无完卵”等,形象地表达了战乱对社会和个人的破坏性影响。同时,诗人通过对孤儿命运的描述,引发了人们对战争本质和社会不公的反思。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简练,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