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眸处,一溪流水碧无尘。把三间茅屋,临溪结构方新。早起推窗看浴鸟,晚来倚槛卷丝纶。偏空阔、洗尽凡心,乐我天真。
眼边无俗物,但有渔舟,来往青苹。独坐开襟,悠悠短笛遥闻。一带好山衔早月,千村远树送斜曛。贾芸老、风流渺渺,付与闲云。

【诗句】

迎眸处,一溪流水碧无尘。把三间茅屋,临溪结构方新。早起推窗看浴鸟,晚来倚槛卷丝纶。偏空阔、洗尽凡心,乐我天真。

眼边无俗物,但有渔舟,来往青苹。独坐开襟,悠悠短笛遥闻。一带好山衔早月,千村远树送斜曛。贾芸老、风流渺渺,付与闲云。

【译文】

眼前就是一条清澈的溪水,没有一丝尘埃。建造了三间简陋的茅屋,临溪而建,刚刚建成。清晨起床推开窗户看浴着阳光的鸟儿,傍晚时分靠在栏杆卷起丝线。空旷开阔的地方,洗去了世俗的烦恼,享受着纯真的快乐。

眼前没有庸俗的事物,只有渔船来回穿梭在青青的芦苇中。独自坐在院子里,悠然地吹着短笛,远远传来悠扬的声音。一片美丽的山脉环抱着初升的月亮,远处村庄的树影投下斜射的余晖。贾芸老了,他的风流才情已经消失,留给我一片悠闲的云彩。

【赏析】

此词是一首咏景之作,上片写自然景色,下片写作者自己的心情。全词以“雪梅香”命名,意即以雪梅为题来写自己的所见所感。词中通过描写一幅幽雅宁静、超然物外的意境,表现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首句“迎眸处,一溪流水碧无尘”。词人的目光投向眼前的溪流,只见溪水清澈见底,没有一点杂质,仿佛是一面镜子,映照着蓝天白云。这一句描绘出了一个静谧的自然环境,为下面的抒情打下了基础。

第二句“把三间茅屋,临溪结构方新”。词人用“把”字领起,表明自己要亲自动手建造一座茅屋,让它与溪水相邻。这座茅屋虽然简陋,但是新建的,充满了生机和活力。这一句进一步突出了词人的隐逸之心。

第三句“早起推窗看浴鸟”,描绘了一幅早晨的场景:词人早起推开窗户,看到一群小鸟正在沐浴在阳光下。这一句既体现了大自然的美好,也反映了词人内心的愉悦。

第四句“晚来倚槛卷丝纶”,描绘了一幅傍晚的场景:词人晚上来到栏杆旁卷起丝线准备捕鱼。这一句既体现了词人的勤劳和耐心,也反映了他对于隐居生活的追求。

第五句“偏空阔、洗尽凡心,乐我天真”。“空阔”二字,既形容环境,又写出心境的开朗;“洗尽凡心”四字,既指环境的清幽,又指心境的洁净。这两句表达了词人对于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第六句“眼边无俗物,但有渔舟,来往青苹”,这一句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田园风光:眼边没有庸俗的东西,只有渔船和青苹草。这一句既体现了自然的美景,也反映了词人内心的宁静和满足。

第七句“独坐开襟,悠悠短笛遥闻”,描绘了一幅孤独的生活场景:词人独自坐在院子里,悠然地吹着短笛。这一句既体现了生活的孤独,也反映了词人内心的宁静和满足。

第八句“一带好山衔早月,千村远树送斜曛”,这一句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一带好山环绕着初升的月亮,远处的村庄树木在斜晖中摇曳生姿。这一句既体现了自然的美景,也反映了词人对于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第九句“贾芸老、风流渺渺”,这一句既点明了人物贾芸,又表达了他对风流才情已经消失的感慨。这一句既体现了人物的情感,又反映了词人对隐逸生活的态度。

第十句“付与闲云”,这一句表达了词人对于自由自在生活的追求。他希望像闲云一样自由自在地飘荡,不受世俗的束缚和羁绊。这一句既是对前文的总结,也是对未来的期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