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肃秋天迥。看紫塞、西风劲。关门榆老,城头柳断,孤鸿留影。渐满川、组练申军令。清苦日、胡笳称。
马萧萧、鸣未了,莲花幕底难听。回首望江南,全然是、暮云遮定。时向镜中看,都无青鬓剩。穷塞主、枕头欹着,沉吟数、戍柝寒更永。试语悲秋客,征夫愁更盛。

【注释】塞垣:即“塞垣”,指边关。

霜肃:霜雪肃清,天气转寒。

紫塞:这里指北方边关。

榆老:榆树已老,秋天到了。

组练:古代用锦布或丝帛缀成的方幅,这里指军队的旌旗。

胡笳: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一种乐器。

马萧萧:形容马声悲鸣。

莲花幕:一种防御工事,形状如莲花。

青鬓:指人的黑发,这里指青春年少。

穷塞:边塞。

欹(yí)着:倾倒、歪倒。

征夫:远征之人。

【赏析】《塞垣春·秋》是辛弃疾在淳熙五年(公元1178年)任建康通判时所作的一首词。上片写景叙事,下片抒情。全词以“塞垣”为中心,通过写边关景色和将士生活,抒写了对国难日深的忧虑和壮志未酬的感慨。

上片起句点明季节,渲染了塞外的寒冷气氛。接着描写塞外景物:“看紫塞、西风劲。”紫塞是北地,西风劲则是秋风劲吹。“关门榆老,城头柳断,孤鸿留影”,这三句描绘了边关的荒凉景象。关门上的老榆树、城头上的杨柳都因西风而枯萎,只有孤鹤还在留下影子。“渐满川、组练申军令。”组练是指军队的旌旗,这里说军队的旌旗已经布满了整个河流。“清苦日、胡笳称。”胡笳是古代北方民族的一种乐器,这里用它来比喻边关的艰苦生活。

过片“马萧萧、鸣未了,莲花幕底难听”三句,进一步渲染了边关的荒凉景象。“马萧萧”形容战马嘶鸣不断;“鸣未了”表示声音还没停歇;“莲花幕”是一种防御工事,用莲花形的木栅做成,用来抵御敌人的侵扰。“难听”表明这种嘈杂的声音让人难以忍受。

下片开头“回首望江南,全然是、暮云遮定”三句,作者想象自己回到家乡后的情景:眼前一片暮色,连家乡也变得模糊不清了。“时向镜中看,都无青鬓剩。”这两句是说自己经常对着镜子,但是自己的头发都已经花白了。“穷塞主”一句,意思是自己是一个驻守边疆的将领。“枕头欹(yī)着”,意思是枕头都倾斜了,表示自己日夜思念家乡。“沉吟数、戍柝寒更永”,意思是我独自沉思,夜半时分听到更鼓声,心中更加感到孤独和凄凉。

末句“试语悲秋客,征夫愁更盛”的意思是:让我尝试跟那些正在经历着秋天的客人说说吧,因为你们都是远行的征夫,所以你们的忧愁更甚。

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对国家命运和个人前途的担忧以及壮志未酬的感伤。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