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上梨花午。恰重逢、江潭旧识,喁喁尔汝。绛烛两行浑不夜,添上三通画鼓。说不尽、残唐西楚。话到英雄儿女恨,绿牙屏惊醒红鹦鹉。雕笼内,泪如雨。
一般怀抱君犹苦。家本在、扶风周至,五陵佳处。汉阙唐陵回首望,渭水无情东去。剩短蜡、声声诉与。绣岭宫前花似雪,正秦川公子迷归路。重酌酒,尽君语。

【注释】

①伯成先生:指唐代诗人李白,李白有《送韩修龄之官扶风》诗。席上赋赠:指李白在席上作的赋。韩修龄:即韩修古,李白的朋友,曾于天宝三载至长安。江潭:水边。旧识:老朋友。喁喁尔汝:形容说话亲热的样子。绛烛两行:红色的烛光。三通画鼓:画鼓有三通。残唐西楚:唐朝末年和五代时期,中原地区先后被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等几个朝代占据,合称“五季”。话到英雄儿女恨:说到英雄豪杰的儿女情仇。绿牙屏:绿色的屏风。惊醒红鹦鹉:使红鹦鹉也惊起。雕笼内:关在笼子里的。泪如雨:眼泪像雨点一样。

②君犹苦:你还痛苦吗?家本在:原本是。扶风周至:扶风郡和周至县,都是陕西一带。扶风:今陕西凤翔县。周至:今陕西周至县。五陵:长安附近的五个陵墓所在之地。佳处:好的地方。汉阙唐陵:汉朝和唐朝的陵墓。回首望:回顾过去。渭水无情东去:渭水向东流,没有一点感情。剩短蜡,声声诉与:剩下的蜡烛,发出声音告诉你们。绣岭宫前:绣着花的山岭上的宫殿。花似雪:像雪花一样洁白。正秦川公子迷归路:正当那秦地的公子迷失了回家的路。重酌酒,尽君语:再斟满酒,听我说完。尽:把……喝干。

③赏析:这是一首送别诗,也是一篇记叙文。作者写这首送别诗时,李白刚从长安返回四川,正在四川游览,这时他正为友人韩修龄饯别而作此诗。全诗以赋的形式来写,内容是饯别。

第一首的前两句:“月上梨花午,恰重逢江潭旧识。”写景,交代送别的时间、人物和环境。江潭是指渭河之滨的渭南市,那里有许多名胜古迹,如曲江池、芙蓉园、慈福寺等。韩修龄此时正在赴任扶风周至(今周至县城),正好在此江潭与故人相见。这里用“恰重逢”三字写出了二人久别重逢的喜悦心情。这两句中,“梨花午”点出季节,“江潭”点出地点,“旧识”点出人物,为下文的抒情作了必要的铺垫。

第二首的前两句:“绛烛两行浑不夜,添上三通画鼓。”写宴会的气氛。绛烛两行,意思是宴会中燃着两排红色蜡烛,显得光明而热烈。三通画鼓,意思是宴会中又增加了三个打击乐器演奏乐曲。这三句描绘了宴会上灯火辉煌,乐曲悠扬,宾主畅饮的情景。

第三首:“说不尽,残唐西楚。”“残唐西楚”,指唐朝的衰败。“说不尽”表明对唐朝的眷恋之情难以言表。“残唐西楚”既指历史,也暗示了李白自己的身世。“话到英雄儿女恨,绿牙屏惊醒红鹦鹉。”这两句是李白对韩修龄说的话,意思是说,说到英雄儿女的仇恨,连鹦鹉都惊起。“绿牙屏”是指鹦鹉的颜色,暗喻主人的容颜。“惊醒红鹦鹉”说明韩修龄听到这些话以后非常惊讶,以致于惊动了鹦鹉。

第四首:“雕笼内,泪如雨。”这句是说,在雕花的笼子里,韩修龄哭得泪水纵横。“雕笼”,指鸟笼,比喻囚禁。“雕笼内”,比喻韩修龄被囚禁的处境。“泪如雨”形象地表现了韩修龄的悲痛之深。

第五首:“一般怀抱君犹苦。家本在,扶风周至,五陵佳处。”这三句是李白对韩修龄说安慰的话,意思是说,你这样的处境太艰苦了,你的家乡在扶风郡(今陕西省凤翔县)和周至县(今陕西省周至县),那里风景优美,是一个好地方。这几句安慰韩修龄的话,一方面表现了李白对韩修龄的关心;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他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家本在”说明他出身贫寒;“五陵佳处”说明他生长在这样的环境中。

第六首:“汉阙唐陵回首望,渭水无情东去。”这两联都是李白对韩修龄说的安慰话,意思是说,你回头看看那些汉朝和唐朝的陵墓吧!但是这些地方对你来说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因为你已经被囚禁在这里了。“回首望”说明韩修龄还在怀念过去的时代;“渭水无情东去”则说明他已经失去了自由。这几句进一步表达了韩修龄对国家的忧虑之情和对自己处境的悲苦之心。

第七首:“剩短蜡,声声诉与。”这句是说,我们剩下的只有蜡烛了,它不停地燃烧,不停地诉说着我们的愿望和心愿。“剩短蜡”是说蜡烛快要燃完的意思;“声声诉与”的意思是说不停地诉说着我们的愿望。这几句是李白对韩修龄说的最后的话,意思是说,我们只剩下这些蜡烛了,它们不停地燃烧,不停地诉说着我们的愿望和心愿。这几句表达了他们对国家和民族的忧虑和自己的命运的感慨。

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给他的好友韩修龄的一首送别诗。全诗语言流畅,感情真挚,富有韵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