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荒庐,才半亩、傍池渔舍。门插柳、拟陶自命,也称林下。夏日篱边开木槿,蚕时邻圃分桑柘。到荷汀、六月晓风凉,来虚榭。
鳌已钓,雕曾射。东观史,凌烟画。才勾消一笔,来投村社。故里春秋期共醉,戏场袍笏终须罢。试从今、踏破镜湖天,官家借。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此词上片描写江村环境:有半亩荒庐,傍池而居,门插柳枝,自比陶潜;夏日篱边木槿花盛开,蚕时邻圃分取桑柘。下片写村社的热闹场景:鳌已钓,雕曾射,东观史,凌烟阁,才勾消一笔,来投村社。故里春秋期共醉,戏场袍笏终须罢。试从今、踏破镜湖天,官家借。
译文:
我有一个荒庐,仅半亩地大,靠近水池的渔舍。
门前插着柳条,就像自命不凡的陶渊明一样。
夏天在篱笆旁开满木槿花,春天在田里种上桑树和柘树。
到六月六日清晨风凉的时候来游荷汀上的虚亭。
鱼鹰已经钓了,雕弓也射过了。
我在东观看史书,画师也在凌烟阁作画。
我才画上一笔就有人投进村社。
回到家乡每年春天都一同醉饮。
戏场上穿着朝服戴着官帽最后总要罢休。
现在我要踏破镜湖的天地,让官家借用我的地界。
赏析:
《满江红·江村》是宋代词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词。上片描绘了一个典型的农村生活图景:有半亩荒庐,傍池而居;门前插柳,自比陶潜;夏日篱边开木槿,蚕时邻圃分桑柘。下片写村社的热闹场景:鳌已钓,雕曾射,东观史,凌烟阁,才勾消一笔,来投村社。故里春秋期共醉,戏场袍笏终须罢。试从今、踏破镜湖天,官家借。这首词以“江”、“村”为题,抒发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我有荒庐,才半亩、傍池渔舍。”起首三字点明自己居住的地方。接着两句,用典自比陶潜,又写自己的生活环境——临水而居,门插杨柳。这两句既表现了作者隐居的生活情趣,也为下文写渔舍风光作了铺垫,并使全词充满了一种清旷、闲适的氛围。接下来“夏日篱边开木槿,蚕时邻圃分桑柘。”两句,写篱边的美景:夏天篱边开着木槿花,养蚕时节邻居在田里种上桑树和柘树。这些景物描写,为全词营造了一种宁静、优美的环境氛围。
“到荷汀、六月晓风凉,来虚榭。”三句写渔舍周围的景色。荷塘、芦苇、空廓的阁楼等构成了一幅优美的画面。这三句中,“到”、“来”二字用得极为巧妙,不仅把时间推移到夏天,而且把读者引入了一个静谧的境界之中。
“鳌已钓,雕曾射。”两句写村里的活动。“东观史”,指观察古代的史册,说明他喜欢读历史书;“凌烟画”,指画凌烟阁,表明他喜爱图画。这两句与前文所写的钓鱼、打猎活动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加突出了他远离尘嚣、安于田园的隐逸生活。
“故里春秋期共醉,戏场袍笏终须罢。”两句写村社的活动。“故里”,指他的故乡;“春秋”即春祭秋祭,这里代指村社的祭祀活动;“戏场”,指演戏的场所;“袍笏”,指官员戴的帽子和手执的公文箱。两句的意思是说回到故乡每年都要一起饮酒作乐;戏台前穿朝服戴官帽最后总要罢休。
“试从今、踏破镜湖天,官家借。”这两句是全词的结尾,也是全词最精彩的部分。“镜湖”,指南宋都城临安的西湖;“官家”,指南宋朝廷;“借”,指借用。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如今我要踏遍整个湖面,让皇帝也来借用我的地界。这两句将全词推向高潮,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对黑暗官场的蔑视,以及他对理想政治生活的憧憬和追求。
整首词语言通俗,情感真挚,格调清新脱俗,是一首具有较高艺术成就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