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地杨花暮雨时,无人复唱柳枝词。
秋坟古木宣华苑,夜月楼台鬼唱诗。
【注释与赏析】
前蜀后主王衍,字圣明,性荒淫无度,好音乐,喜弹琵琶。后蜀高祖孟知祥,即孟昶,字光辅,后主父,为政宽厚,勤于政事,励精图治,发展经济,修武德、文教。公元925年,孟昶即位,次年改元“广政”,以李昊任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同平章事,以赵廷隐为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以潘昭为枢密使,以王处回为参知政事。孟昶在位期间,对内继续发展农业生产,加强水利建设;对外则积极备战,增强边防力量,巩固国家政权。由于他的政治措施得力,国力逐渐强盛起来。
《杂事诗三首》,是孟昶的代表作之一。此诗写于公元930年(广政十二年)。当时后蜀已处于多事之秋,但孟昶仍纵情声色。诗中的“宣华苑”即唐玄宗时所建的“太液池”旁的一座楼阁,位于成都西郊。公元713年(开元五年),唐玄宗曾在此宴饮杨贵妃。
全诗三联各写一事,首联点题,次联写景,末联抒情。前三句写暮春时节,满地落花飘零,细雨如丝,此时无人再唱那哀伤的《杨柳枝》曲调了。第四句写秋天,荒凉的坟茔和古树,又传来凄凉的《乌夜啼》歌声。“宣华苑”,指唐朝玄宗时所筑的太液池畔楼台,在成都西郊。“鬼唱诗”,暗用白居易《长恨歌》:“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渺间。楼台玉女鸣金鸾,云涛声随风雨散。”
这首杂事诗写得十分生动形象。前二句写杨花飘洒,暮春天气,细雨绵绵。“暮雨”二字,写出了暮春时节的时令特征。“杨花”一词,历来被用来比喻轻狂放荡的男子,这里指后蜀后主孟昶及其宠妃。孟昶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不理朝政,其荒淫无耻之状,于此可见一斑。第三句描写后苑萧疏冷落的景色,更衬托出作者内心的孤寂无聊。
最后一句写秋天的荒凉景象。“鬼唱诗”,用典。“宣华苑”,指唐朝玄宗时所筑的太液池畔楼台,在成都西郊。“鬼唱诗”,暗用白居易《长恨歌》:“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渺间。楼台玉女鸣金鸾,云涛声随风雨散。”
这首诗语言质朴自然,不假雕琢而韵味无穷。诗人通过写景抒发自己的感慨之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读来令人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