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吹寒色下林于,独上山楼倦眼舒。
戍垒高秋动笳鼓,故园经岁忆樵渔。
偶逢乡老倾三雅,安得残僧偈六如。
板荡中原浑未省,可容浮海霸扶馀。

【注释】

1、九:第九,排行第九。

2、君山:在今湖南洞庭湖中,为一高地。

3、次:到。

4、九世族祖:指诗人的祖先。

5、颂嘉:赞美。

6、林于:山林之中。

7、戍垒:军营或堡垒。

8、樵渔:打柴和捕鱼的人。

9、三雅:古代三种高雅的礼乐。

10、安得残僧偈六如:怎么得到那六如般若经(《大般若经》名)的偈语?六如是佛教语,指诸法实相,即诸法空、无自性。这里用它代指禅宗所讲的“般若”。

11、板荡:国家动荡不安。

12、扶余:古国名,春秋时为东胡族建立的国家。后被匈奴所灭。

【赏析】

这首绝句,是诗人晚年归隐后所作,其时已年过八旬。诗以登高望远之兴,抒写自己对故国之思及壮志未酬之痛。全诗四联,每联四句。前两联写登临观感,后两联抒怀感慨。

首联写登山之所见。寒风扑面,林木苍翠;独上山楼,倦眼初舒。诗人登上君山之后,顿感凉意袭人,不禁生发出一种寒气逼人的秋意。而此时登高览胜,更觉山峦连绵,层峦叠嶂,一片青翠欲滴。这两句从侧面写出了山高风劲、林郁叶茂的特点。

颔联写登高之所见。秋天的军营,吹起号角,响起战鼓,笳声阵阵,震耳欲聋。这时,作者忽然想起故乡已经整整一年了,家乡的山岭、水田、溪谷,以及那些熟悉的樵夫、渔翁等,都历历在目。此联以军帐之高来烘托山之高,以笳鼓之悲来渲染乡情之浓。

颈联写偶遇之情。诗人偶然遇到了一个乡亲,向他请教什么是三雅。三雅是指《诗经》、《尚书》和《周易》三种高雅的典籍。诗人问到三雅,这位乡亲便滔滔不绝地讲述了三四种高雅的道理。诗人感叹道:我怎么能求得那六如般的般若经呢?六如是佛教语,指诸法实相,即诸法空、无自性。这里用它代指禅宗所讲的“般若”。

尾联写归隐之感。国家动乱不宁,中原一带局势混乱不堪,人民生活十分艰难困苦。在这样的时代里,谁能乘着船只去远方漂泊呢?诗人以“板荡”二字概括了当时中原大地上的动乱局面,表达了他不能为朝廷出力的心情。同时,也暗含了他对朝廷苟安偷安、无所作为的不满情绪。最后,诗人又以“可容浮海霸扶馀”一句收束全篇,意思是说,现在中原一带已经处于动乱状态,哪里还有地方容纳我这个老骨头?言下之意是说自己已经到了该退隐的时候了。这一句既是对现实政治的一种讽刺,也是对自己年事已高而功业未就的一种自嘲。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