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蘧庐,檐底白云留宿。绕清流、几间茅屋。板桥几曲。蒲帆几幅。漾晴光,一帘新绿。
细笋丛生,删去短墙孙竹。觅荒园、煮些溪簌。青樽未足。黄粱已熟。享人间塞翁真福。
【注释】
柳宿:借指风中的柳树。
陈眉公:即陈洪绶,明末清初画家、诗人。
蘧庐:古代一种简陋的屋舍。
檐底:屋檐下。
茅屋:用茅草盖成的屋子。
板桥:用木板搭成的小桥。
蒲帆:用蒲草编成的大船。
漾晴光:阳光照耀在水面上波纹荡漾。
新绿:刚长出的嫩绿色。
细笋丛生:竹笋已经长得很高了。
短墙孙竹:短矮的墙边生长着竹子。
荒园:荒芜的园子。
溪簌(sù):水声。
青樽:酒樽。
黄粱:黄米饭。此处代指美梦。
塞翁:指安于现状,不轻易改变态度的人。《淮南子·道应训》:“近塞上之人……其子与邻人之子窥见之,其母随而止之曰:‘视其所以往,复观其所来,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赏析】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前六句为第一层,写西溪精舍的景色;后两句为第二层,写诗人对西溪精舍的喜爱。
开头二句,是说诗人在西溪精舍住过一夜,第二天起来时,看见天上的白云还挂在屋檐下。“西溪精舍”是作者在西湖边的住所之一,他在这里住了很多年,经常有朋友来访,有时也作些诗文。这里写的就是作者和朋友相聚的情景。“天地蘧庐”,是说自己像一只鸟一样地栖息在那里。“檐底白云留宿”,是说那白云好像有意要和人同住,把云彩留在屋檐下不走。
“绕清流”三句,是说屋周围有几间茅屋,小桥横跨,蒲帆飘浮。“几间茅屋”,说明精舍虽然幽静,但并不偏僻,附近还有人家。“板桥几曲”,说明精舍虽小,但很精致。“蒲帆几幅”,说明精舍虽小,却很雅致。
“漾晴光”三句,是说阳光照耀在水面上波纹荡漾,一片新绿,十分好看。“一帘新绿”,是说屋前有一大片竹林,竹叶刚刚长出来,还是绿色的。“细笋丛生”,是说竹林里的竹笋已经很高了。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帘新绿”和“细笋丛生”,使画面更为生动,形象更为鲜明。
是说竹笋丛中,有一个短矮的围墙,围墙旁边长满了竹子。“荒园”,是指精舍周围的园子。“煮些溪簌”,是说这个园子里种了很多竹笋,可以煮来吃。“青樽未足”,是说竹笋的味道很好,可惜没有酒招待客人。“黄粱已熟”,是说竹笋还没有熟,主人就先睡着了。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竹笋已经长出很多了,可是主人还没有睡熟。这里的“黄粱已熟”是说竹笋还没有熟,主人就先睡着了。这里的“塞翁”指的是一个人,他住在一个荒凉的地方,但他从不轻易改变他的态度,总是抱着一种乐观的态度看待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