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则如云,休认作、少年佳丽。良不愧、村妆野妇,短衫椎髻。经卷药炉今日事,舞裙歌扇从来未。想孟光、初嫁伯鸾时,居然是。
手不释,麻和絮。目不倦,盐和豉。更课儿书卷,课奴机杼。我岂忘情丝与竹,家无工技邯郸女。只秋听蝉噪、夏听鹂,吾老矣。
【解析】
此词是一首咏史抒怀之作,上阕写村妆野妇、舞裙歌扇的淳朴自然之美,下阕则写女子勤劳贤惠,不愧为孟光之妻,表达了作者对劳动妇女的赞美之情。
“虽”字起势,总领全词。
“休认作、少年佳丽。良不愧、村妆野妇,短衫椎髻。”这几句的意思是:虽然她容貌如同云彩般美丽,却不必把她当作年轻的美女。真是名如其人,朴实无华,丝毫不掩饰自己的贫寒。“虽则”二字,既承接上句,又启下文。“休”是不要的意思。“认作”,当作,看作。“少年佳丽”与“村妆野妇”是对比,突出了村妆野妇的质朴美;“良”是诚然、的确之意;“愧”有羞愧之意;“短衫”与“椎髻”是具体描写,写出了村妆野妇的打扮。“经卷药炉今日事”以下几句,承“想”字而来,由想象而得之。“经卷”指佛经,“药炉”指草药,这里指女主人公在劳作之余,还不忘诵念经卷。“舞裙歌扇从来不”一句中“从来未”三字,表明村妆野妇从未有过什么舞裙歌扇等娱乐消遣之事。“想”字领起下文。“孟光”是汉代贤女蔡琰的乳母,相传她初嫁时曾以布做鞋子、麻做腰带。“居然是”意为果然如此,确实如此。“手不释,麻和絮。目不倦,盐和豉”二句,承“想”字而来,由想象而得之。“手不释”“目不倦”是写村妆野妇操持家务时的勤劳;“麻和絮”指麻线和棉絮,“盐和豉”指盐与豆豉,是说村妆野妇织造缝纫时的辛勤。“更课儿书卷,课奴机杼”二句,承“课”字而来,由想象而得之。“我岂忘情丝与竹”一句,承“我”字而来,由想象而得之。“丝与竹”是琴瑟之类的乐器,古人认为君子爱声乐,所以用“丝与竹”来比喻女主人公。“家无工技邯郸女”二句,承“家”字而来,由想象而得之。“工技”指技术工艺,“邯郸女”指赵国的美女赵飞燕姊妹。“只秋听蝉噪、夏听鹂”二句,承“只”字而来,由想象而得之。这是女主人公的日常生活情景。秋天听蝉噪,冬天听雪响,夏天听蝉鸣,冬天听雪落,这是女主人公一年四季的生活节奏。“吾老矣”,结句点出自己年迈体衰,感叹时光流逝。
这首词通过对村妆野妇勤劳贤惠生活情景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劳动妇女的赞美之情。
【赏析】
这首词是一首咏史抒怀之作,上阕写村妆野妇、舞裙歌扇的淳朴自然之美,下阕则写女子勤劳贤惠,不愧为孟光之妻,表达了作者对劳动妇女的赞美之情。
开头两句是说:虽然她容貌如同云彩般美丽,却不必把她当作年轻的美女。真是名如其人,朴实无华,丝毫不掩饰自己的贫寒。“虽则”二字,既承接上句,又启下文。“休”是不要的意思。“认作”,当作,看作。“少年佳丽”与“村妆野妇”是对比,突出了村妆野妇的质朴美;“良不愧”与“短衫椎髻”是对应,突出了村妆野妇的朴实美。“想”字领起下文。“孟光”是汉代贤女蔡琰的乳母,相传她初嫁时曾以布做鞋子、麻做腰带。“居然是”意为果然如此,确实如此。“手不释”二句,承“想”字而来,由想象而得之。“手不释”,不放下。“麻和絮”,用麻线和棉花做成的线衣或被褥。“目不倦”,不厌倦。“盐和豉”,用盐和豆豉做成的食物,即咸食、佐料。“更”与“课”相对应。“课儿”就是教孩子读书写字,“课奴”就是教家里的婢女纺纱织布。“我”字领起下文。“我岂忘情丝与竹”一句,承“我”字而来,由想象而得之。“丝与竹”,是琴瑟之类乐器,古人认为君子爱声乐,所以用它们来比喻女主人公的操劳。“家无工技邯郸女”二句,承“家”字而来,由想象而得之。“工技”指技术工艺,“邯郸女”是说赵国的美女赵飞燕姊妹。她们能舞善歌,擅长舞蹈和音乐方面的技艺,但她们也常常为宫廷歌妓服务,过着寄人篱下的屈辱生活。作者借用这个典故,赞扬了村妆野妇勤劳贤惠的品质,表达了对她的敬慕之情。结尾两句是说:我只喜欢听秋天里蝉叫的声音,冬天里雪落下的声音,这些声音都是那么地悦耳动听,让人心旷神怡。这就是我之所以感到幸福的原因啊!
这首词通过描写一位村妆野妇的日常生活和她的操劳,表现了作者对这位平凡女性的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