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劫壶天,空心药盏,思量自取无聊。多谢闺情,葛花煎似红绡。风流那比相如渴,欲消愁、愁聚眉梢。誓今朝。杯底休乾,坟上休浇。
百年一泡成归客,算海山兜率,帘影齐招。坐炷香,蛤蜊墙外偏撩。乾坤纳纳无醒法,判湘累、身世风骚。酒盘高。未到重泉,仍泛双桡。
高阳台 · 病酒,频伽韵
小劫壶天,空心药盏,思量自取无聊。多谢闺情,葛花煎似红绡。风流那比相如渴,欲消愁、愁聚眉梢。誓今朝。杯底休乾,坟上休浇。
百年一泡成归客,算海山兜率,帘影齐招。坐炷香,蛤蜊墙外偏撩。乾坤纳纳无醒法,判湘累、身世风骚。酒盘高。未到重泉,仍泛双桡。
【注释】:
- “小劫”:佛教语。谓人有生必有死之劫数,犹人间的寿限。
- “频伽”:梵语Panchabhūta的省称,音译为“频伽”。即五方佛,亦指诸佛所居之处。
- “空”:指空虚。
- “葛花”:葛根的花,古人以为服之可治酒瘾。
- “红绡”:红色薄纱衣。
- “风流”:多情善感。
- “相如”:司马相如,汉代著名文学家。这里用其典故,意在说明自己对酒的喜爱胜过男子的才情。
- “百岁一梦”:指人生短促,如梦一样短暂。
- “海山”:海与山,泛指名山胜地。
- “兜率”:佛教语,梵语Padaranyaka的省称,音译为“兜率”,意为妙高山。
- “帘”:窗帘。
- “蛤蜊”:贝类海产食品,常用以形容酒的美味。
- “坤”:八卦之一,代表地。
- “湘累”:屈原,战国末年楚国诗人,以忠君爱国而闻名于世。此处借指屈原。
- “身”:身体,这里指人的形体。
- “风骚”:多才多艺,文思敏捷。
- “重泉”:《楚辞·九歌·少司命》:“魂兮归来,先望中庭些。”王逸注:“望中庭,言魂游至庭室中也。”这里指死后的世界或阴间。
- “重泉”:又作“重泉”,指阴间。
- “重桡”:船桨两头各长一丈二尺(约六米),比喻船行快慢。
【赏析】:
此词是一首咏酒词,写一个饮酒者因酒而产生种种烦恼,最后决心戒酒的心境变化过程。全词由饮酒始,到戒酒终,结构谨严,层次分明;同时,作者还巧妙地将抒情与写景融为一体,情景交融。语言自然流畅,风格清新明快。
开头三句写酒徒饮罢美酒后感到无聊。“小劫”是说酒徒的生命像短暂的一瞬,而“壶天”、“药盏”、“葛花”等意象都透露出一种超脱物外的逍遥自在。然而这种逍遥自在只是暂时的麻醉,所以下句便直抒胸臆道:“多谢闺情,葛花煎似红绡。”这两句表达了酒徒对酒的依恋之情。接着作者笔锋一转,以“风流那比相如渴”一句反衬出酒徒的豪放不羁。“风流”和“相如渴”两相对照,既突出了酒徒的性格特点,又为下文的劝戒作了铺垫。
“誓今朝。杯底休乾,坟上休浇”三句,是酒徒对自己戒酒的决心的强调。“杯底休乾”意味着不再沾酒一滴;“坟上休浇”则表明不再喝酒一次,这是作者对前文的概括。“坟上”一句化用《史记·留侯世家》故事:刘邦封留侯张良为列侯,张良辞谢不受,说:“今功业已定,愿封留足,加赏群臣。”高祖说:“何谓‘封’?”良曰:“足矣,封何益!”这里的“坟上”指墓冢之上,也就是死后的归宿之地。“浇”在这里是动词,指浇酒。张良拒绝刘邦的封赏,只求封个“关内侯”,可见他对于身后之事看得比较淡泊。这与酒徒“坟墓上浇酒”的行为相比,可谓大异其趣,因此“坟上休浇”这一举动便成为酒徒决心戒酒的重要依据。
下片继续写酒徒戒酒的心路历程。首四句写酒徒戒酒后的苦闷情绪和由此产生的自我反省。“百年一泡成归客”是说人生短暂如泡影一般,而酒徒却要在这短暂人生中度过一生;“海山兜率”是说人生如同神仙居住的仙境一般美妙;但“帘影齐招”一句却揭示了酒徒内心矛盾的一面,他一方面渴望神仙般的生活,另一方面又不能舍弃凡尘俗世的种种乐趣,这就构成了他内心的矛盾冲突。“坐炷香”一句则表现了他在矛盾冲突中的彷徨无助。最后两句“乾坤纳纳无醒法,判湘累、身世风骚”是对整个人生进行哲理性的反思,认为世间万事都无法使人真正觉醒,只有抛弃世俗的名利才能超然物外。“未到重泉,仍泛双桡”一句更是直接点明了自己的决心。
整首词以酒为中心话题,通过饮酒者的言行举止,描绘出一个饮酒者戒酒的心路历程,生动形象地展示了饮酒者在戒酒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全词情感真挚,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而含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