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去骤,春去人间知否?叠叠凉云如水皱,闲阶风满袖。
斜照荒江残岫,早是够人消受。底事干卿凝伫久,新蝉嘶过柳。
注释:
谒金门:词牌名,又名“秋声怨”、“秋夜月”“秋夜银河”。双调,六十八字,上下片各五句五平韵。
骤:忽然。
凉云如水皱:形容天上的云像水面上皱起的波纹一样。
闲阶风满袖:指秋风在衣袖间吹拂。
斜照荒江残岫:夕阳斜照,荒废的山峦在余晖中显得苍老、衰败。
底事干卿凝伫久:为何如此长久地站在那里凝望。
新蝉嘶过柳:新飞的知了叫声穿过柳树。
赏析:
《谒金门·春去》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此篇以写景为笔,抒写了自己对春天离去的感慨和留恋,抒发了作者对美好春光逝去的哀愁与不舍之情。全词意境优美、感情细腻、语言清新、风格自然,体现了东坡豪放不羁的个性。
上片写春日景色的变化。“春去骤”,点明题旨,表明春天已不知不觉悄然而逝。“春去人间知否?”反诘,表示对春天的留恋和惋惜。“叠叠凉云如水皱,闲阶风满袖”,描写了春去后,大自然呈现出一片萧索的景象。“叠叠凉云”写出了天气的寒冷,“如水皱”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云朵的形状,给人一种冷清的感觉。“闲阶风满袖”,描写了诗人站在台阶上,被风吹得瑟瑟发抖的情景。
下片写诗人对春天离去的感叹和不舍之情。“斜照荒江残岫”,描绘出一幅江边荒废的山峰在夕阳的映衬下的景象。“早是够人消受”,写出了诗人对这种景象的感受,表达了他对这种景象的无奈和遗憾。“底事干卿凝伫久,新蝉嘶过柳”,写出了诗人为什么如此长时间地站在那里凝望,可能是因为他看到新的蝉鸣声从柳树上传来,又或者是因为其他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