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痕掩映雾绡空,曳影抛烟近绮丛。
一角斜牵犀划水,半规疑堕月留弓。
莫惊鱼钥伤春后,镇锁虾须病酒中。
谁见杏花栏槛里,徘徊欲上怯东风。
分明擘破玉连环,钗股还敲玳瑁弯。
有意参差邀半面,无心舒卷任双鬟。
空闺似掷流黄速,隔院频窥屈戌闲。
不锁芳春偏锁恨,一声惊恐隔蓬山。
【注释】:
- 帘钩:指门环。
- 眉痕掩映雾绡空:形容眉毛如雾,掩映在纱帐上,像轻纱一样透明。
- 曳影抛烟近绮丛:曳(yè),拖着;曳影,形容人影摇曳不定;抛烟,形容烟雾袅袅飘动;绮(qǐ),有花纹的丝织品,这里指窗帘。
- 一角斜牵犀划水,半规疑堕月留弓:犀(xī),象牙制的笔。此处用来形容笔杆弯曲,似是犀牛角制。半规是指月亮的一半。“疑堕”意为仿佛从高处落下。
- 莫惊鱼钥伤春后,镇锁虾须病酒中:鱼钥(yòu),古时的开闭门户的用具,形状像鱼。虾须,形容门上的铜环或铁环。
- 谁见杏花栏槛里,徘徊欲上怯东风:谁见,何人看见。杏花栏槛指庭院内的栏杆和花架。徘徊,形容犹豫不决的样子。欲上怯东风,意思是想上去却又害怕东风。
- 分明擘破玉连环,钗股还敲玳瑁弯:“分明”是说清楚地,“钗股”,古代妇女用来装饰头部的首饰,即钗头。“玉连环”形容女子的发饰,形似连在一起的玉石。“玳瑁”是一种龟甲,这里指玳瑁簪子。
- 有意参差邀半面,无心舒卷任双鬟:“意”在这里是动词,表示想要的意思。“参差”形容词,长短、高低不一。“双鬟”指的是古代女子的发髻。
- 空闺似掷流黄速,隔院频窥屈戌闲:流黄,黄色的丝绸;屈戌,一种铜制的门环。“空”字表明室内空旷无人。“频”的意思是常常。
- 不锁芳春偏锁恨,一声惊恐隔蓬山:芳春,美好春天。这里的“锁”是动词,意思是禁锢。“惊恐”是形容内心的恐惧。“隔蓬山”形容距离遥远,难以相见。
【赏析】:
这是一首写闺中女子的诗,描写了她在闺阁中的寂寞生活以及内心的情感波动。全篇充满了对闺中生活的细腻描绘以及对内心情感的深刻表达。
首句“帘钩”,“帘钩”即门环,是闺中女子常用的装饰品,象征着她们的家世与地位。这句诗通过“帘钩”这一细节,勾勒出了一个幽静而又孤寂的闺中世界,为下文的描写奠定了基调。
诗人运用了大量的意象来表现女子的内心世界。例如,“曳影抛烟近绮丛”,“曳影”形容女子的身影在纱帐上摇曳不定,“抛烟”则是形容烟雾袅袅,如同仙女舞动的裙摆。这些意象形象地描绘了女子在闺阁中的生活状态,既孤独又美丽。
在第二句中,诗人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他将女子的头发比作翡翠般的玉石,将门环比作弯曲的犀牛角。这样的比喻不仅生动形象,而且富有诗意,让人感受到女子的秀美和优雅。
第三句中的“犀划水”,“犀划水”形容女子手中握着的笔杆如同犀牛角制成的一样弯曲。这句诗通过描绘女子手中的物品,进一步展现了她的才华和智慧。
诗人继续描绘女子的心理活动。她担忧鱼形的门钥匙会伤到春天,担心虾须状的门环会妨碍她饮酒。这些细节描绘出了女子对家的依赖和对自由的渴望。
第五句中的“杏花栏槛里”,则描绘了一个美丽而安静的场景。女子站在花架旁,似乎在犹豫是否要上前去欣赏那盛开的杏花。这句诗通过描绘女子的动作和神态,展现了她的矜持和矜持。
第六句中的“徘徊欲上怯东风”,则描绘了一个充满矛盾心理的女子。她想要上去观赏杏花,但又害怕东风带来的寒冷。这句诗通过描绘女子的矛盾心理,展现了她内心的挣扎和痛苦。
最后一句中的“分明擘破玉连环”,则描绘了一个女子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她试图打破自己的枷锁,去追求自己的爱情。这句诗虽然表达了女子对爱情的追求,但也暗示了她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整首诗通过对女子生活场景和内心世界的描绘,展现了她的美丽、娇弱和独立精神。同时,诗歌也表达了对女性地位和权利的关注,呼吁社会关注女性的平等和自由。